【鉴定中药材名】竹茹
【药材历史考证】汉代《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药的最早记载。竹茹又名淡竹皮茹,其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药性论》有青竹茹药用记载。《本草图经》云:“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本草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等记载。《本草蒙荃》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秆的中间层,其主流品种为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茎秆中的干燥中间层。
【植物形态鉴定】茎高3~20m,直径5~25cm,茎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短于节间,无斑点,黄绿色至淡黄色;箨耳明显;箨叶长披针形,具皱折,基部收缩。小枝有叶1~5片,叶鞘无毛;叶片质薄,无毛,深绿色,长7.5~16cm,宽1~2cm,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为长约5mm的叶柄;叶舌绿色或带紫色。生长数十年后开花,花期10月至次年4~5月,花后植株死亡。笋期4~5月。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茎秆中干燥的中间层。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路旁。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等省区。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鉴定中药材名】竹茹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茎秆中干燥的中间层。
【药材历史考证】汉代《金匮要略》载有橘皮竹茹汤和竹皮大丸,是竹茹入药的最早记载。竹茹又名淡竹皮茹,其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药性论》有青竹茹药用记载。《本草图经》云:“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本草纲目》载有淡竹茹、苦竹茹等记载。《本草蒙荃》谓:“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竹茹来源于多种竹类秆的中间层,其主流品种为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茎秆中的干燥中间层。
【植物形态鉴定】茎高3~20m,直径5~25cm,茎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短于节间,无斑点,黄绿色至淡黄色;箨耳明显;箨叶长披针形,具皱折,基部收缩。小枝有叶1~5片,叶鞘无毛;叶片质薄,无毛,深绿色,长7.5~16cm,宽1~2cm,狭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为长约5mm的叶柄;叶舌绿色或带紫色。生长数十年后开花,花期10月至次年4~5月,花后植株死亡。笋期4~5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路旁。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台湾等省区。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饮片炮制】
1.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2.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炒至黄色。
【性能功用】甘,微寒。归肺经、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内服:4.5~9g。水煎服。
【附注】
1.置阴凉干燥处贮藏,防霉,防蛀。
2.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同科植物青秆竹Barn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Ii茎秆的干燥中间层,亦作为竹茹药用。
竹茹的鉴别方法,竹茹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