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蟾酥
  【药材历史考证蟾蜍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云:“有毒,疗阴蚀疽疠恶疮,……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阴干。”陶弘景将其收载为《神农本草经》虾蟆一药的别名。《本草经集注》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本草拾遗》云:“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本经》书功,即是此也。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
  蟾酥,原名蟾蜍眉脂,其始载本草为《药性论》。蟾酥一名的始载本草《本草衍义》曰:“取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单(纸)上,入药用。”《本草纲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相符。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之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变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动物形态鉴定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掌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鉴定中药材名】蟾酥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药材历史考证】蟾蜍的始载本草为《名医别录》云:“有毒,疗阴蚀疽疠恶疮,……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阴干。”陶弘景将其收载为《神农本草经》虾蟆一药的别名。《本草经集注》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本草拾遗》云:“虾蟆、蟾蜍,二物各别,陶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遂使混然。采取无别。今药家所卖,亦以蟾蜍当虾蟆,且虾蟆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在陂泽间,举动极急。《本经》书功,即是此也。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在人家湿处。”

  蟾酥,原名蟾蜍眉脂,其始载本草为《药性论》。蟾酥一名的始载本草《本草衍义》曰:“取眉间有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单(纸)上,入药用。”《本草纲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与本品及其原动物相符。

  【动物形态鉴定

  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之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变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掌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药材显微鉴定】粉末淡棕色。①用甘油水装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半透明不规则形碎块。②用水合氯醛液装置,并加热,则碎块透明并渐溶化。③用浓硫酸装置,则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溶解缩小,呈透明类圆形小块,显龟裂斑纹,放置后,渐溶解消失。

  【药材理化鉴定

  1.本品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中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量,滴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

  3,取本品粉末0.1g,加氯仿5ml,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为蓝绿色。

  4.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置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蟾酥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及华蟾酥次素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4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氯仿一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绿色及一个红色斑点。

  【生境分布

  1.中华大蟾蜍: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

  2.黑眶蟾蜍: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采集加工】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饮片炮制】蟾酥粉取蟾酥,捣碎,加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

  【性能功用】辛,温;有毒。归心经。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神昏,手术麻醉。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附注】置干燥处贮藏,防潮。


蟾酥的鉴别方法,蟾酥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