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中药材名】苦楝皮
【药材历史考证】楝实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谓楝根有“疗蛔虫,利大肠”的功效。楝皮的始载本草为《日华子本草》。李时珍曰:“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为良。”《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有以“苦楝根白皮”、“楝木皮”为主药治疗蛔虫病的药方。根据以上本草所载考证,与现今药用苦楝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因其树皮及根皮味极苦,故名苦楝皮。
2.楝与川楝主要区别特征:小叶边缘通常有钝圆齿,子房4~5室,核果长1.2~2cm,直径1~1.5cm。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1.川楝:参见川楝子“植物形态鉴定”项。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任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鉴定中药材名】苦楝皮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或楝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因其树皮及根皮味极苦,故名苦楝皮。
【药材历史考证】楝实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谓楝根有“疗蛔虫,利大肠”的功效。楝皮的始载本草为《日华子本草》。李时珍曰:“楝长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圆枣,以川中者为良。”《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有以“苦楝根白皮”、“楝木皮”为主药治疗蛔虫病的药方。根据以上本草所载考证,与现今药用苦楝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植物形态鉴定】
1.川楝:参见川楝子“植物形态鉴定”项。
2.楝与川楝主要区别特征:小叶边缘通常有钝圆齿,子房4~5室,核果长1.2~2cm,直径1~1.5cm。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药材性状鉴定】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任取本品一段,用手折叠揉搓,可分为多层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有极细的网纹。
【药材显微鉴定】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粉末特征:红棕色。①纤维甚长,直径15~27u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u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um。②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130um,直径15~37u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3um,稀有簇晶。
【药材理化鉴定】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浸渍2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1m1,挥干后,滴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数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ml,置试管中,挥干后,加醋酐1ml,搅拌,沿管壁加硫酸数滴,醋酐层显绿色,硫酸层显红色至紫红色。
【生境分布】川楝:参见川楝子“生境分布”项。楝:生于山坡、路旁、田野,野生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云南、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饮片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性能功用】苦,寒,有毒。归肝经、脾经、胃经。驱虫疗癣。用于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外用疥癣瘙痒。内服:4.5~9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用猪脂调敷患处。本品有一定的毒性,体虚及肝炎、肾炎患者不宜服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附注】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潮。
苦楝皮的鉴别方法,苦楝皮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