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来源】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晒干。, 【现代炮制方法】, 1、羚羊角片:取原药材,用温水浸泡4~5天,抽去骨塞,在蒸笼内蒸软,趁热横切为薄片,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载有烧成炭(《千金》)、炙令焦(《外台》)的方法。宋代有炒制(《圣惠方》)法。元代增加煮制(《世医》)法。明代有蜜制(《医学》)、略烧存性(《婴童》)等炮制方法。, 【饮片性状】羚羊角片为类圆形薄片;类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外表可见纹丝,微呈波状,中央可见空洞;质坚韧,不易拉断;无臭,味淡。羚羊角粉为乳白色的细粉,无臭,味淡。, 2、羚羊角粉:取原药材,除去骨塞,砸碎,�v末或粉碎成细粉。, 【炮制目的】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的功能。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羚羊角炮制后,便于调剂和服用。,
【药材来源】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载有烧成炭(《千金》)、炙令焦(《外台》)的方法。宋代有炒制(《圣惠方》)法。元代增加煮制(《世医》)法。明代有蜜制(《医学》)、略烧存性(《婴童》)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羚羊角片:取原药材,用温水浸泡4~5天,抽去骨塞,在蒸笼内蒸软,趁热横切为薄片,干燥。
2、羚羊角粉:取原药材,除去骨塞,砸碎,�v末或粉碎成细粉。
【饮片性状】羚羊角片为类圆形薄片;类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外表可见纹丝,微呈波状,中央可见空洞;质坚韧,不易拉断;无臭,味淡。羚羊角粉为乳白色的细粉,无臭,味淡。
【炮制目的】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的功能。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羚羊角炮制后,便于调剂和服用。
【应用选择】
1、风热感冒常与金银花、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桔梗、甘草、竹叶等同用,具有辛凉清热,散风解表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初起,憎寒壮热,头眩咳嗽,咽喉肿痛等症,如羚翘解毒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2、惊痫抽搐 常与桑叶、川贝母、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等同用,具有凉肝息风,清热止痉的作用,用于热极风动而致高热不退,手足抽搐,甚至神昏,如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配伍钩藤、天竺黄、郁金、朱砂等,可治癫痫、惊悸。
3、高热神昏 常与石膏、寒水石、磁石等同用,能清热解毒,镇痉开窍,可治高热神昏、狂躁、抽搐等症,如紫雪丹(《条辨》),近代也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配伍石决明、石膏、龙胆、僵蚕、全蝎、钩藤等同用,具有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的作用,用于温病高热不退,热被动风而致颈项强直、四肢痉挛抽搐等症,如羚羊镇痉汤(《温病刍言》)。
4、目赤头痛常与柴胡、决明子、黄芩、赤芍等同用,治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如羚羊角散(《济生方》)。
5、眼目外障常与、防风、桔梗、茺蔚子、玄参、知母、熟大黄、草决明、车前子等同用,用于眼目外障,红赤肿胀,流泪,眵多黏稠,沙涩不适,珠目胀急等症,如羚羊角饮子(《瑶函》)。
6、头晕目眩与石决明、牡蛎、天麻等同用,能平肝潜阳,可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锉粉、浸镑、蒸刨等。
2、文献摘录“锉为末,勿令犯风,研极细入药,免刮入肠”(《入门》)。“古法为末,酒调服之,催产难,烧灰服之,治产后血冲心烦”(《入门》)。
【总结】羚羊角从唐代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是镑片法,也有研粉法。古代虽有烧、炙之方法,但临床上仍以镑片或研末生用为主,近代的炮制方法亦在于切片或粉碎。羚羊角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及不溶性无机盐等。据化学分析,羚羊角与骨塞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只是含量多少问题,为了提高羚羊角的利用率,骨塞也考虑不除去作为药用。另据报道,羚羊角所含成分,煎熬时很难溶出,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只宜制成粉末,或用水研汁内服。药理实验证实有解热及抗惊厥作用,临床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高热及癫痫所致的抽搐,常与水牛角等再配成中成药,如“紫雪丹”,有良好的止痉作用。
羚羊角炮制方法,羚羊角饮片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