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别名
二味茯苓粉散
出处
《千金方》卷五
分类
粉法外治法
功用
利湿收涩
主治
少小头汗,盗汗不止
,二物茯苓粉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千金方》卷五。具有利湿收涩之功效。主治少小头汗,盗汗不止。症见头身喜汗,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无故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临床常用于小儿汗症。,
组成
茯苓、牡蛎各四两(12g)。
,
用法用量
上药治下筛,以粉八两(24g),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自止。
,
功用
利湿收涩。
,
主治
主治少小头汗,盗汗不止。
,
方义
本方治证乃气阴不足,虚热上扰所致。方中茯苓渗湿祛湿;牡蛎收敛固涩。共奏渗湿敛汗之功。
,
运用
诊断要点: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无故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临床常用于小儿汗症。
,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巢氏病源》:“头身喜汗出候:小儿有血气未实者,肤腠则疏,若厚衣温卧,腑脏生热,蒸发腠理,津液泄越,故令头身喜汗也。”
2、《形证论》:“小儿多盗汗,睡起即成迹。医者谓骨蒸,用柴胡药非是,宜服饮心气药即差者。心之液为汗,小儿缘惊,心气不收,故多汗。”
3、《小儿病证外治法》:“汗症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无故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小儿汗症虽有自汗、盗汗之分,但临床中常自汗、盗汗并见。总由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失司而引起。古代医籍中治疗汗症方法甚多,多为粉身法及敷穴位法。常用方剂为二物茯苓粉散,三物黄连粉散、牡蛎散等。敷贴穴位多为涌泉,乳下、神阙等,常用药物为牡蛎、麻黄根、茯苓,黄连、自芷、龙骨、牡蛎、五倍子、郁金等。”
,,二物茯苓粉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千金方》卷五。具有利湿收涩之功效。主治少小头汗,盗汗不止。症见头身喜汗,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无故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临床常用于小儿汗症。,二物茯苓粉散的成分-二物茯苓粉散歌诀-二物茯苓粉散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