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长尾复叶耳蕨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实际拼音:

Chánɡ Wěi Fù Yè ěr Jué

英文名:

Simple Arachniodes

别名:

小叶金鸡尾巴草、稀羽复叶耳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长尾复叶耳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须根,削去叶柄,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植株高60-80cm。根状茎横卧,密被棕色、狭披针形或条状钻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30-40cm,禾秆色,被狭披针形鳞片;叶片厚纸质,卵状长圆形,和叶柄近等长,宽18-30cm,顶部尾状,下面沿叶轴、羽轴及中脉偶有小鳞片,三回羽裂或基三回羽状;羽片3-5对,基部1对羽片最大,其基部1对小羽片伸长(下侧1片特长);小羽片三角状长圆形,边缘浅裂而具芒刺状锯齿。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囊群盖圆肾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溪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圆柱形,表面具棕色叶柄残基,并有棕褐色鳞片,鳞片披针形或条状钻形,长3-13mm。质较硬。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根茎含异绵马素(isoaspidin)BB、AB。

性味:

苦;寒

归经:

胃;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内热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内热腹痛、关节酸痛。


,长尾复叶耳蕨的出处,长尾复叶耳蕨的别名,长尾复叶耳蕨的处方,长尾复叶耳蕨的来源,长尾复叶耳蕨的原形态,长尾复叶耳蕨的生境分布,长尾复叶耳蕨的栽培,长尾复叶耳蕨的制法,长尾复叶耳蕨的性状,长尾复叶耳蕨的化学成分,长尾复叶耳蕨的药理作用,长尾复叶耳蕨的毒性,长尾复叶耳蕨的鉴别,长尾复叶耳蕨的含量测定,长尾复叶耳蕨的炮制,长尾复叶耳蕨的性味,长尾复叶耳蕨的归泾,长尾复叶耳蕨的功能主治,长尾复叶耳蕨的用法用量,长尾复叶耳蕨的注意事项,长尾复叶耳蕨的规格,长尾复叶耳蕨的贮藏,长尾复叶耳蕨的制剂,长尾复叶耳蕨的复方,长尾复叶耳蕨的各家论述,长尾复叶耳蕨的临床应用,长尾复叶耳蕨的备注,,长尾复叶耳蕨,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