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耳草
实际拼音:
Niú ěr Cǎo
别名:
绵还阳草、猫耳朵、石花子、崖青叶
来源:
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属植物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 (Bunge)R. Brown,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涩,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解毒。用于创伤出血,跌打损伤,肠炎,中耳炎。
用法用量:
创伤出血、跌打损伤: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粉撒患处。肠炎:每次5~15株,煎水洗脚。中耳炎:鲜品捣烂取汁滴耳。
《中华本草》:牛耳草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实际拼音:
Niú ěr Cǎo
英文名:
Herb of Hygrometric Boea
别名:
翻魂草、铁鹞子、石花子、八宝茶、猫爪七、菜蝴蝶、猫耳草、牛舌头、小号病毒草、四瓣草、地虎皮、地膏药、还魂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猫耳朵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ea hygrometrica(Bge.) R. B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猫耳朵 多年生草本,高7-14cm。叶均基生,呈莲座状;叶无柄;叶片厚,近革质;圆卵形;卵形或近圆形,长2-7cm,宽1.5-7.5cm,先端钝圆形,基部略狭成楔形,边缘齿或波状,上面被巾伏的白色长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绒毛,脉上尤密。花葶1-2,高7-14cm,密被短伏毛;聚伞花序有2-10花;花序梗长10-18cm,被短柔毛和腺状柔毛;苞片2,卵形,长约11mm;花萼钟状,5深裂,裂片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钟状筒形,长1-1.5cm,外面疏被短毛,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长圆形,下唇3裂,宽卵形或卵形;雄蕊2,内藏,花丝扁平,花药连着,退化雄蕊3,极小;子房卵状长圆形,被短柔毛,花柱伸出花冠,柱头头状。蒴果长圆形,长3-4cm,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状卷曲。种子卵圆形。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320cm的山坡、山谷及山沟边、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
1.祛痰、抗菌作用 牛耳草水煎液用小鼠酚红法有明显祛痰作用,但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镇咳作用不明显。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有高度抑制作用。对家兔体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能降低死亡率并延长存活时间,表明有治疗作用。[1]2.毒性 牛耳草水煎液150g/kg给小鼠灌胃和75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观察15d末发生异常或死亡。按30g/kg给小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第16d处死解剖,仅见肺支气管扩张,而心、肝、肾均未见异常变化。[1]
性味:
味苦;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聤耳;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粉冲服,每次3g;或浸酒饮。外用:适量,研粉撒;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捣烂敷疮。
2.《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
《中药大辞典》:牛耳草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实际拼音:
Niú ěr Cǎo
别名:
石胆草(《滇南本草》),翻魂草(《植物名实图考》),蝴蝶草(《全展选编·传染病》)。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猫耳朵的全草。春、夏季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叶基生,广椭圆形至近圆形,长3~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边缘具不规则钝圆齿,上面绿色,被绿色长茸毛,下面色浅,被棕色毛茸,叶脉凸出。花茎长约10厘米,被棕色毛茸,小花数朵,聚伞状排列;花柄长约8毫米,密被毛茸;萼片5,基部联合,裂片披针形,被毛,长约2毫米;花冠2唇形,裂片5,淡红色,长7~10毫米;发育雄蕊2;子房无柄,线形,2心皮组成,柱头小。蒴果胞背开裂,裂片扭捩。花期春夏间。
生境分布:
生于山石壁上。分布我国西南、中南以至北部。
性味:
《滇南本草》:”味甘,无毒。”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捣烂敷疮。”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
复方:
治肠炎:蝴蝶草用凉水洗净,加水500毫升,煮沸5~10分钟,放温洗脚。成人十至十五株,小儿五至十株,每日一次,连洗二至三天(此药液用后可再加温再洗,洗后无副作用)。(《全展选编·传染病》)
,牛耳草的出处,牛耳草的别名,牛耳草的处方,牛耳草的来源,牛耳草的原形态,牛耳草的生境分布,牛耳草的栽培,牛耳草的制法,牛耳草的性状,牛耳草的化学成分,牛耳草的药理作用,牛耳草的毒性,牛耳草的鉴别,牛耳草的含量测定,牛耳草的炮制,牛耳草的性味,牛耳草的归泾,牛耳草的功能主治,牛耳草的用法用量,牛耳草的注意事项,牛耳草的规格,牛耳草的贮藏,牛耳草的制剂,牛耳草的复方,牛耳草的各家论述,牛耳草的临床应用,牛耳草的备注,,牛耳草,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