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石蒟
实际拼音:
Shí Jǔ
别名:
石南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毛山蒟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martinii C.DC.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山蒟 攀援藤本。枝有纵棱,常被微硬毛,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14cm,宽2-5cm,基部稍不等,下面有微硬毛,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1-1.5cm从中脉发出,其余5条基出。花单性异株,无花被,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通常比叶长,可达叶片的2倍,总花梗长为叶柄的2.5-3倍,雄花苞片圆形,近无柄,直径1-1.2mm,雄蕊3枚,花药肾形,比花丝略短;雌花序长1.5-3cm,果期延长可达6cm,雌花苞片柄于果期不延长,仅被疏毛,子房离生,柱头3-4,线形。浆果幼时先端锥尖,成熟时近球形,直径约3mm,有疣状凸起。花期2-6月。
。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密林或疏林中溪涧边,常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枝扁圆柱形,表面黑褐色,有纵棱,常具稀疏硬毛,节膨大,生有不走根;质轻脆,断面黄白色,木部有多数小孔,中心有灰褐色的髓。叶多皱缩,青绿色,展平后卵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12cm,宽1.5-4cm;叶背有稀疏毛茸,叶脉7条,最上1对离基从中脉发出;叶柄长1-2cm,有硬毛,具叶鞘。有时可见花序轴带毛的穗状花序,长度约为叶片的2倍。气香,味辛辣。以叶多、枝嫩、色青绿、气味浓者为佳。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止咳;消疳。主风湿痹证;腰膝冷痛;跌打肿痛;劳伤久咳;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石蒟的出处,石蒟的别名,石蒟的处方,石蒟的来源,石蒟的原形态,石蒟的生境分布,石蒟的栽培,石蒟的制法,石蒟的性状,石蒟的化学成分,石蒟的药理作用,石蒟的毒性,石蒟的鉴别,石蒟的含量测定,石蒟的炮制,石蒟的性味,石蒟的归泾,石蒟的功能主治,石蒟的用法用量,石蒟的注意事项,石蒟的规格,石蒟的贮藏,石蒟的制剂,石蒟的复方,石蒟的各家论述,石蒟的临床应用,石蒟的备注,,石蒟,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