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鱼鳞甲
实际拼音:
Yú Lín Jiǎ
别名:
土毛地黄、拉狸甲、拦狸莲、龙鳞草、台地黄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台闽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 [Rehmania oldhami Hem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
原形态:
台闽苣苔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cm。上部和花序多少密被短毛并带紫色。叶对生、近对生或互生;上部的有短柄或近无柄,下部有长柄达4cm;叶片稍不对称,椭圆形,狭倒卵形或长圆形,长4.5-24cm,宽2.8-10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有牙齿或小牙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每一花梗均生一苞片内;苞片狭卵形,长0.8-1.8cm;小苞片钻形,长约3mm,宽约3mm;花梗长达1.2cm,花向一侧;花萼钟形,长约1cm,密被柔毛,5裂近基部,裂片被针形;花冠黄色,长3-3.5cm,疏被短毛,裂片5,近相等,裂片具暗紫色斑;能育雄蕊4,退化雄蕊1;花盘环状;子房卵球形,被柔毛,1室,花柱无毛,柱头2裂。两果褐色,卵形,长约8mm。种子褐色,无毛。花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陡岩阴处或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清热鲜毒。主小便淋沥涩痛;痈肿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鲜叶适量,捣敷。
,鱼鳞甲的出处,鱼鳞甲的别名,鱼鳞甲的处方,鱼鳞甲的来源,鱼鳞甲的原形态,鱼鳞甲的生境分布,鱼鳞甲的栽培,鱼鳞甲的制法,鱼鳞甲的性状,鱼鳞甲的化学成分,鱼鳞甲的药理作用,鱼鳞甲的毒性,鱼鳞甲的鉴别,鱼鳞甲的含量测定,鱼鳞甲的炮制,鱼鳞甲的性味,鱼鳞甲的归泾,鱼鳞甲的功能主治,鱼鳞甲的用法用量,鱼鳞甲的注意事项,鱼鳞甲的规格,鱼鳞甲的贮藏,鱼鳞甲的制剂,鱼鳞甲的复方,鱼鳞甲的各家论述,鱼鳞甲的临床应用,鱼鳞甲的备注,,鱼鳞甲,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