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天目木姜子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Tiān Mù Mù Jiānɡ Zǐ
别名:
芭蕉杨
来源:
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根、叶、果实。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互生,阔倒卵形、菱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厘米,宽6~13厘米,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惭变光滑;叶柄长3~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苞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黄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熟时黑色,长约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的向阳山坡。分布浙江。
功能主治:
根皮、果实:治寸白虫。叶:治伤筋。
复方:
①治寸白虫:天目木姜子果实和根皮三至四钱,加醉鱼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②治伤筋:天目木姜子叶、蛇葡萄根。共捣烂,和酒糟或白酒作成讲,烘热,包扎伤处,干则更换。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天目木姜子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实际拼音:
Tiān Mù Mù Jiānɡ Zǐ
英文名:
Fruit of Tianmu Mountain Litse, Tianmushan Litse
别名:
芭蕉杨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果实、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sea auriaulata Chien et Cheng
采收和储藏:果实9-10月采摘,晒干。根皮全年均可采,洗净泥土,要段,晒干。
原形态:
天目木姜子,落叶乔木,高达20m。叶互生,阔倒卵形、菱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cm,宽6-13cm,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渐变光滑;叶柄长3-7cm。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苞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黄色,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熟时黑色,长约1.5c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向阳山坡和山谷杂木林内。
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浙江。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5cm,直径约1.2cm。表面黑色或紫黑色,顶端钝圆,基部可见杯状宿存的花被,直径约1.5cm,黄棕或宁绿色。果梗长约1.3cm。外皮薄,除去外皮可见硬脆的果核,内含种子1粒。气香,味辛凉。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50.7%,内含月桂酸(lauric acid)34.6%,癸酸(capric acid)26.7%,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14.5%,油酸(oleic acid)8.3%,亚油酸(linole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2%,癸烯酸(decenoic acid)4.2%,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2.5%,十四碳麻酸(tetradecenoic acid)2.4%,棕榈酸(palmitic acid)1.5%,亚麻酸(linolenic acid)0.5%,硬脂酸(stearic acid)0.3%,辛酸(caprylic acid)0.2%,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微量。
性味:
苦;温;辛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杀虫。主绦虫病;蛲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根皮、果实:治寸白虫,叶:治伤筋。
,天目木姜子的出处,天目木姜子的别名,天目木姜子的处方,天目木姜子的来源,天目木姜子的原形态,天目木姜子的生境分布,天目木姜子的栽培,天目木姜子的制法,天目木姜子的性状,天目木姜子的化学成分,天目木姜子的药理作用,天目木姜子的毒性,天目木姜子的鉴别,天目木姜子的含量测定,天目木姜子的炮制,天目木姜子的性味,天目木姜子的归泾,天目木姜子的功能主治,天目木姜子的用法用量,天目木姜子的注意事项,天目木姜子的规格,天目木姜子的贮藏,天目木姜子的制剂,天目木姜子的复方,天目木姜子的各家论述,天目木姜子的临床应用,天目木姜子的备注,,天目木姜子,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