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金钗凤尾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实际拼音:

Jīn Chāi Fènɡ Wěi Jué

英文名:

Faurie’s Brake

别名:

羽叶凤尾蕨、南方凤尾蕨(广东)、青丫蕨、冷蕨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金钗凤尾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fauriei Heiro.[P.fauriei Hieron var.minor Hieron.]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物,植株高50-60cm。根茎短,斜生,顶端和叶柄基部有狭披针形鳞片。叶纸质,近丛生,一型;叶柄禾秆色;叶片卵状三角形,长30-45cm,宽30-40cm,二回深羽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基部1对羽片二叉;裂片20-30对,宽披针形或线状略镰刀形,斜向上,略弯弓,长2.5-4cm,宽5-7mm,全缘;叶主脉处有少数针状细刺,侧脉二叉。孢子囊群沿裂片顶部以下的边缘连续分布,囊群盖线形,膜质,灰色,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林下、沟边酸性土上。

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

全草含蕨素(pterosin)W、X,蕨甙(pteroside)S、T、U、X、W,以及金粉蕨辛-2′-O-β-D-葡萄糖甙(onitisin-2′-O-β-D-glucoside)。

性味:

苦;凉

归经:

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祛风定惊;敛疮止血。主痢疾;泄泻;黄疸;小儿惊风;外伤出血;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有收敛止血的功能。用于外伤出血及烫火伤。


,金钗凤尾蕨的出处,金钗凤尾蕨的别名,金钗凤尾蕨的处方,金钗凤尾蕨的来源,金钗凤尾蕨的原形态,金钗凤尾蕨的生境分布,金钗凤尾蕨的栽培,金钗凤尾蕨的制法,金钗凤尾蕨的性状,金钗凤尾蕨的化学成分,金钗凤尾蕨的药理作用,金钗凤尾蕨的毒性,金钗凤尾蕨的鉴别,金钗凤尾蕨的含量测定,金钗凤尾蕨的炮制,金钗凤尾蕨的性味,金钗凤尾蕨的归泾,金钗凤尾蕨的功能主治,金钗凤尾蕨的用法用量,金钗凤尾蕨的注意事项,金钗凤尾蕨的规格,金钗凤尾蕨的贮藏,金钗凤尾蕨的制剂,金钗凤尾蕨的复方,金钗凤尾蕨的各家论述,金钗凤尾蕨的临床应用,金钗凤尾蕨的备注,,金钗凤尾蕨,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