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刺齿凤尾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实际拼音:

Cì Chǐ Fènɡ Wěi Jué

英文名:

all-grass of Disparate Brake

别名:

半边双、半边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刺齿凤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dispar Kunz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陆生多年生蕨类植物,植株高30-80cm。根茎短而横生,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草质,密生,二型;营养叶柄栗色至栗褐色,长8-12cm,3-4棱,光滑,仅在基部有棕色线形鳞片,叶轴及羽轴两侧隆起的狭边上有短轴;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5cm,先端尾状,二回单数深羽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侧生羽片4-6对,柄极短,羽片三角状披针形或三角形,基部偏斜,先端尾状,羽裂几达羽轴,第1对最大,长5-8cm,宽2-3cm;裂片4-9枚,长圆形或狭长圆形,仅营养叶顶部有刺尖锯齿;侧脉分叉,小脉伸于锯齿内。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较长,叶片狭卵形;侧生羽片5-7对,裂片先端渐尖。孢子囊群线形,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上,仅顶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灰绿色,全缘。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950m的阔叶林中或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

含异蕨甙(isopteroside)C,对映-11α-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R-贝壳杉烷-19-羟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e-19-carboxylic acid),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16S-贝壳杉烷-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laurane-19,6β-olide),对映-7α,9-二羟基-15-氧代-贝壳杉-16-烯-19,6β-内酯(ent-7α,9-dihydroxy-15-oxo-kaur-16-en-19-,6β-olide),还含刺齿凤尾蕨糖甙[glycoside(pteris dispar)]A、B、C。

性味:

苦;涩;凉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凉血。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淤活血的功能。用于肠炎、痢疾、腮腺炎、风湿、疮毒、蛇咬伤及跌打损伤等症。广西民间用根止血。据云,效果近似云南白药。


,刺齿凤尾蕨的出处,刺齿凤尾蕨的别名,刺齿凤尾蕨的处方,刺齿凤尾蕨的来源,刺齿凤尾蕨的原形态,刺齿凤尾蕨的生境分布,刺齿凤尾蕨的栽培,刺齿凤尾蕨的制法,刺齿凤尾蕨的性状,刺齿凤尾蕨的化学成分,刺齿凤尾蕨的药理作用,刺齿凤尾蕨的毒性,刺齿凤尾蕨的鉴别,刺齿凤尾蕨的含量测定,刺齿凤尾蕨的炮制,刺齿凤尾蕨的性味,刺齿凤尾蕨的归泾,刺齿凤尾蕨的功能主治,刺齿凤尾蕨的用法用量,刺齿凤尾蕨的注意事项,刺齿凤尾蕨的规格,刺齿凤尾蕨的贮藏,刺齿凤尾蕨的制剂,刺齿凤尾蕨的复方,刺齿凤尾蕨的各家论述,刺齿凤尾蕨的临床应用,刺齿凤尾蕨的备注,,刺齿凤尾蕨,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