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碎米蕨叶马先蒿斯文氏亚种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Pedicularis cheilanthifolia subsp. svenhedinii (Paulsen) P. C. Tsoong
分类学概念出处:Pedicularis cheilanthifolia Schrenk subsp. svenhedinii (Pauls.) Tsoong, comb. nov. ——P. svenhedinii Pauls. in Sven Hedin, Southern Tibet VI, iii (1921) 44, f. 2, et t. 7
异名:
这一亚种的不同,在于其盔常有紫斑,但也有时会全部紫色而与前一亚种相同,下唇有紫斑或紫线条;叶的裂片较宽,并有较多的胼胝;萼齿稍较长。碎米蕨叶马先蒿碎米蕨叶亚种 :低矮或相当高升,高5-30厘米,干时略略变黑。根茎很粗,被有少数麟片;根多少变粗而肉质,略为纺锤形,在较小的植株中有时较细,长可达10厘米以上,粗可达10毫米;茎单出直立,或成丛而多达十余条,不分枝,暗绿色,有4条深沟纹,沟中有成行之毛,节2-4枚,节间最长者可达8厘米。叶基出者宿存,有长柄,丛生,柄长达3-4厘米,茎叶4枚轮生,中部一轮最大,柄仅长5-20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羽状全裂,长0.75-4厘米,宽2.5-8毫米,裂片8-12对,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宽1-2毫米,羽状浅裂,小裂片2-3对,有重齿,或仅有锐锯齿,齿常有胼胝。花序一般亚头状,在一年生植株中有时花仅一轮,但大多多少伸长,长者达10厘米,下部花轮有时疏远;苞片叶状,下部者与花等长;花梗仅偶在下部花中存在;萼长圆状钟形,脉上有密毛,前方开裂至1/3处,长8-9毫米,宽3.5毫米,齿5枚,后方1枚三角形全缘,较膨大有锯齿的后侧方两枚狭1倍,而与有齿的前侧方2枚等宽;花冠自紫红色一直退至钝白色(作者由活植物中观察),管在花初放时几伸直,后约在基部以上4毫米处几以直角向前膝屈,上段向前方扩大,长达11-14毫米,下唇稍宽过于长,长8毫米,宽10毫米,裂片圆形而等宽,盔长10毫米,花盛开时作镰状弓曲,稍自管的上段仰起,但不久即在中部向前作膝状屈曲,端几无喙或有极短的圆锥形喙;雄蕊花丝着生于管内约等于子房中部的地方,仅基部有微毛,上部无毛;花柱伸出。蒴果披针状三角形,锐尖而长,长达16毫米,宽5.5毫米,下部为宿萼所包;种子卵圆形,基部显有种阜,色浅而有明显之网纹,长2毫米。
国内分布:分布西喜马拉雅中部,我国西藏西部有之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海拔2,150-4,900米的河滩、水沟等水分充足之处;亦见于阴坡桦木林、草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