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梳帽卷瓣兰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Bulbophyllum andersonii (Hook. f.) J. J. Smith
分类学概念出处:Bulbophyllum andersonii (Hook. f.) J. J. Smith in Bull. Buitenz. 2 ser., 8: 22, 1912;
异名:Bulbophyllum henryi (Rolfe) J.J. Sm. *Cirrhopetalum andersonii Hook. f. Cirrhopetalum henryi Rolfe Phyllorkis andersonii (Hook. f.) Kuntze
根状茎匍匐,粗3-5毫米,被杯状膜质鞘或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3-11厘米,卵状圆锥形或狭卵形,长2-5厘米,中部粗6-15毫米,顶生1枚叶,基部被鞘腐烂后残存的纤维,干后灰褐色。叶革质,长圆形,长7-21厘米,中部宽1.6-4.3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具长1-2.5厘米的柄。花葶黄绿色带紫红色条斑,从假鳞茎基部抽出,直立,通常长约17厘米,伞形花序具数朵花;花序柄纤细,粗1-2毫米,具长5-10毫米的筒状鞘;花苞片淡黄色带紫色斑点,披针形,长约5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纤细,长约1厘米;花浅白色密布紫红色斑点;中萼片卵状长圆形,凹的,长约5毫米,中部宽约3毫米,具5条带紫红色小斑点的脉,边缘紫红色,近先端处具齿,先端具1条长约3毫米的芒,芒的表面稍粗糙或被细乳突;侧萼片长圆形,比中萼片长3-4倍,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先端稍钝,基部上方扭转而上下侧边缘除基部和先端外分别彼此粘合,全缘,具5条脉;花瓣长圆形或多少呈镰刀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中部宽1毫米,先端具长约0.8毫米的芒,具3条粗厚的脉,脉纹具紫红色斑点,两面密布细乳突,边缘紫红色具篦齿状或不整齐的齿;唇瓣肉质,茄紫色,卵状三角形,从中部向外下弯,基部具凹槽并与蕊柱足末端连接而形成活动关节,先端稍钝,唇盘中央具1条白色纵条带;蕊柱黄绿色,很短,蕊柱翅在蕊柱中部稍向前扩展;蕊柱足白色带紫红色斑点,向上弯曲,长约3毫米,其分离部分长约1.5毫米;蕊柱齿三角形,长约1毫米,先端急尖;药帽黄色,前端稍收窄,先端边缘篦齿状。花期2-10月。
国内分布:广西(隆林、临桂、靖西、南丹、龙州、凌云、那坡、天峨)、四川中南部(峨边、峨眉山、雷坡一带)、贵州南部至西南部(兴义、惠水)、云南东南部经南部至西南部(富宁、屏边、西畴、麻栗坡、蒙自、砚山、勐海、镇康)
国外分布: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
生境: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