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宽果秃疮花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Dicranostigma platycarpum C. Y. Wu et H. Chuang
分类学概念出处:”Dicranostigtma platycarpum C. Y. Wu et H. Chuang in Act. Bot. Yunn. 7 (1): 87, fig. 1. 1985; ”
异名:
草本,高1-2米。根狭圆锥形,长10-15厘米,顶端粗约1.5厘米。茎直立,粗壮,无毛,基部密盖残枯的叶基。基生叶数枚,叶片大头羽状分裂,裂片疏离,具叶柄,柄基部扩大成鞘;下部茎生叶倒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20-27厘米,宽8-14厘米,大头羽状深裂,裂片4-6对,疏离,两侧交互生,边缘为不规则的粗齿,两面无毛,无柄且近抱茎,上部茎生叶宽卵形,向上渐变小,先端渐尖,基部抱茎,边缘为不规则的大型粗齿,齿端通常急尖或钝,两面无毛,侧脉网状,明显。花1-3朵于茎和分枝先端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梗长达7厘米,果时达15厘米,无毛。花芽宽卵形至近圆形,长约1.5厘米,径约1厘米;萼片舟状宽卵形,先端急尖并延长成长约1厘米的距,外面疏被短柔毛,边缘一侧薄膜质;花瓣倒卵形,长2-3厘米,宽1.2-1.5厘米,黄色;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6-10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2毫米;子房圆柱形,长1-1.5厘米,粗2-3毫米,先端渐狭,无毛,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头状,2裂。蒴果圆柱形,长6-8毫米,粗5-8毫米,无毛,2瓣自顶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珠形,长约1毫米,具网纹。
国内分布:产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和西藏东南部(亚东春丕一帕里)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海拔3300-3500(-4000)米的高山草地或沟边岩石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