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蒙古风毛菊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Saussurea mongolica (Franch.) Franch.
分类学概念出处:Saussurea mongolica (Franch.) Franch. in Bull. Herb. Boiss. 5 (7): 539-540. 1897
异名: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斜升,颈部被褐色残存的叶柄。茎直立,有棱,无毛或被稀疏的糙毛,上部伞房状或伞房圆锥花序状分枝。下部茎叶有长柄,柄长达16厘米,叶片全形卵状三角形或卵形,长5-20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微心形,羽状深裂或下半部羽状深裂或羽状浅裂,而上半部边缘有粗齿,侧裂片1-3对,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顶端急尖或钝,边缘有稀疏的锯齿或全缘,中部与上部茎叶同形或长圆状披针或披针形,并等样分裂或边缘有粗齿,全部叶两面绿色,下面色淡,两面被稀疏的短糙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伞房花序或伞房圆锥花序。总苞长圆状,直径5-7毫米。总苞片5层,被稀疏的蛛丝毛或短柔毛,外层卵形,长3.2毫米,宽1毫米,中层长卵形,长7-8毫米,宽2毫米,内层线形或长椭圆形,长1厘米,宽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有马刀形的附属物,附属物长渐尖,反折。小花紫红色,长9毫米,细管部长5毫米,檐部长4毫米。瘦果圆柱状,褐色,长4毫米,无毛。冠毛2层,上部白色,下部淡褐色,外层短,糙毛状,长3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1厘米。花果期7-10月。
国内分布:北京(昌平、百花山)、东北、河北(内丘、琢鹿、赞皇、怀来)、山西(五台、晋城)、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陕西(南郑、宁羗)、甘肃(合水、岷县、榆中、海源)、山东(泰山、崂山、东平)、青海(西宁、大通)
国外分布:朝鲜
生境:生于山坡、林下、灌丛中、路旁及草坡,海拔500-29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