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虎尾草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

分类学概念出处:Lysimachia barystachys Bunge in Mem. Acad. Sc. St. Petersb. 2: 127. 1835

异名:


多年生草本,具横走的根茎,全株密被卷曲柔毛。茎直立,高30-100厘米。叶互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以至线形,长4-10厘米,宽6-22毫米,先端钝或锐尖,基部楔形,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密集,常转向一侧;花序轴长4-6厘米,后渐伸长,果时长可达30厘米;苞片线状钻形,花梗长4-6毫米,通常稍短于苞片;花萼长3-4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长圆形,周边膜质,顶端圆形,略呈啮蚀状;花冠白色,长7-10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约2毫米,裂片舌状狭长圆形,宽约2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常有暗紫色短腺条;雄蕊内藏,花丝基部约1.5毫米连合并贴生于花冠基部,分离部分长约3毫米,具腺毛;花药椭圆形,长约1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长球形 [(29-31.5) × (20-24)微米],表面近于平滑;子房无毛,花柱短,长3-3.5毫米。蒴果球形,直径2.5-4毫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国内分布: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省

国外分布:苏联、朝鲜、日本有分布

生境:生于草甸、山坡路旁灌丛间,垂直分布上限可达海拔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