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台湾虎尾草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Chloris formosana (Honda) Keng
分类学概念出处:
异名:
秆直立或基部伏卧地面而于节处生根并分枝;高20-70厘米,径约3毫米,光滑无毛。叶鞘两侧压扁,背部具脊,无毛;叶舌长0.5-1毫米,无毛;叶片线形,长可达20厘米,宽可达7毫米,两面无毛或在近鞘口处偶有疏柔毛。穗状花序4-11枚,长3-8厘米,穗轴被微柔毛;小穗长2.5-3毫米,含1孕性小花及2不孕小花;第一颖三角钻形,长1-2毫米,具1脉,被微毛;第二颖长椭圆状披针形,膜质,长2-3毫米,先端常具2-3毫米短芒或无芒;第一小花两性,与小穗近等长,倒卵状披针形,外稃纸质,具3脉,侧脉靠近边缘,被稠密白色柔毛,上部之毛甚长而向下渐变短;芒长4-6毫米;内稃倒长卵形,透明膜质,先端钝,具2脉;第二小花有内稃,长约1.5毫米,上缘平钝,宽约1毫米,具4毫米左右之芒;第三小花仅存外稃,偏倒梨形,具长约2毫米的芒;不孕小花之间的小穗轴长0.6-0.7毫米,明显可见。颖果纺锤形,长约2毫米,胚长约为颖果的3/40
国内分布:产福建、台湾及广东沿海诸岛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海边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