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头花蓼
拉丁文名
(Persicaria capitata (Buch.-Ham. ex D. Don) H. Gross)
别名
石莽草、石辣蓼、小红藤、满地红、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凉;归肾、膀胱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头花蓼,中药名。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capitatumBuch.-Ham.exD.Don的全草,又名石莽草。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
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事项
孕妇及无实热者忌用。
药理作用
1、抗感染作用。
2、解热作用。
3、其他作用,无利尿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凉血。主治泌尿系统感染,腹泻,血尿。”
,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痢疾:石莽草60g,水煎。每日分2次服。(《广西中草药》)
2、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4.5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3、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4、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
5、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熏洗。(4-5方出自《广西中草药》)
,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
用于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痄腮,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事项
孕妇及无实热者忌用。
药理作用
1、抗感染作用。
2、解热作用。
3、其他作用,无利尿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凉血。主治泌尿系统感染,腹泻,血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痢疾:石莽草60g,水煎。每日分2次服。(《广西中草药》)
2、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4.5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3、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4、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
5、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熏洗。(4-5方出自《广西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
炮制方法
原生药,去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有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3cm,宽l-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销筒状,膜质,基都有草质耳状片。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头花蓼。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丛生,基部木质化,节部生根,节间比叶片短,多分枝,疏生腺毛或近无毛,一年生枝近直立,具纵棱,疏生腺毛。叶卵形或椭圆形,长1.5-3厘米,宽1-2.5厘米,顶端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具腺毛,两面疏生腺毛,上面有时具黑褐色新月形斑点;叶柄长2-3毫米,基部有时具叶耳;托叶鞘筒状,膜质,长5-8毫米,松散,具腺毛,顶端截形,有缘毛。花序头状,直径6-10毫米,单生或成对,顶生;花序梗具腺毛;苞片长卵形,膜质;花梗极短;花被5深裂,淡红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中下部合生,与花被近等长;柱头头状。瘦果长卵形,具3棱,长1.5-2毫米,黑褐色,密生小点,微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沟边、田边阴湿处及岩石缝中。
,,头花蓼的功能,头花蓼的主治,头花蓼的功效,头花蓼的用法用量,头花蓼的价格,头花蓼的临床应用,头花蓼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