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风箱树根
出处: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
Fēnɡ Xiānɡ Shù Gēn
别名:
水杨梅蔃(《本草求原》),杨梅树根(《福建中医验方》),水杨梅根(《岭南草药志》)。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的根或根皮。全年可采。
性味:
苦,凉。
①《本草求原》:”苦涩。”
②《南宁市药物志》:”淡,平,无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散瘀消肿。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菌痢,痈肿,跌打瘀痛。
①《本草求原》:”煎水含,止牙痛,若连腮肿,为末调搽。”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肺热咳嗽。”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收敛止泻,祛痰止咳。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肠炎,菌痢,咳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岭南草药志》:”孕妇忌服。”
复方:
①治跌打积瘀作痛:水杨梅干根二两,浸酒一斤,外擦患处,并内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疮肿:杨梅树根四两,浸酒半斤,以棉花浸贴,勿令干燥,未成即消,已成即溃。(《岭南草药志》)
③治甲状腺肿:杨梅树根二至四两,荔枝干五个。清水煎服。(《福建中医验方》)
《中华本草》:风箱树根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
Fēnɡ Xiānɡ Shù Gēn
英文名:
Root of Common Butterbush
别名:
水杨梅蔃、杨梅树根、水杨梅根、八卦风、黄被棒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风箱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挖出后洗净泥土、杂物、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灌木小乔木,高1-4m。小枝幼时被柔毛,略扁,近四歌功颂德柱形,成长圆柱形,褐色,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柄长5-10mm;托叶三角形,长约4mm,常具1黑色腺体;叶薄革质;叶片椭圆形、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0-15cm,宽2-5.5cm,先端急尖,渐尖或钝,基部圆,上面无毛或沿中脉被柔毛,下面脉上毛较密,侧脉10-12对,近边缘连结。头状花序球形,单生或总状花序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盛开时直径3-3.5cm;总花梗长2.5-6cm;小苞片刚毛状或线状匙形;萼管长1-1.5mm,先端4深裂,理解口处具1黑色腺体;冠白色,冠管长7-12mm,花冠裂口处亦有1黑色腺体;雄蕊4;花柱长线形,长12-15mm,外露,柱头棒锤形,萌果倒圆锥形,长4-6mm,先端具宿萼;种子具翅。花期秋末冬初(海南省为春末夏初)。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略荫蔽处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和台湾省。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稍扭曲,我分枝,大小不等。表面灰黄色,有纵沟纹,栓皮易脱落。体轻,质韧,不易折断,断而纤维性,皮部黄棕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微苦,凉。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10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发达,有单个纤维散在,尤以近形成层处为多纤维壁厚,微木化,层纹明显。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4相聚,木射线多为1列细胞,偶有2列,具单纹孔。髓部细胞类圆形,壁厚,木化。
化学成分:
根含甙(glycoside)和生物碱(alkaloid)[1]。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取滤1ml,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酐1ml,浓硫酸1滴,颜色由黄就红直至污绿色。(检查甾类)
性味:
苦;凉
归经:
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消肿。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肝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睾丸炎;风湿性关节炎;痈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含漱、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岭南草药志》:孕妇忌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煎水含,止牙痛,若连腮肿,为末调搽。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肺热咳嗽。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收敛止泻,祛痰止咳。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肠炎,菌痢,咳嗽。
,风箱树根的出处,风箱树根的别名,风箱树根的处方,风箱树根的来源,风箱树根的原形态,风箱树根的生境分布,风箱树根的栽培,风箱树根的制法,风箱树根的性状,风箱树根的化学成分,风箱树根的药理作用,风箱树根的毒性,风箱树根的鉴别,风箱树根的含量测定,风箱树根的炮制,风箱树根的性味,风箱树根的归泾,风箱树根的功能主治,风箱树根的用法用量,风箱树根的注意事项,风箱树根的规格,风箱树根的贮藏,风箱树根的制剂,风箱树根的复方,风箱树根的各家论述,风箱树根的临床应用,风箱树根的备注,,风箱树根,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华本草》:菜板
实际拼音:
Cài Bǎn
别名:
节节花、山泽兰、大青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多序楼梯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tosterma macintyrei Dunn[E.rupestre auct.non(Buch.-Ham.)Wed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亚灌木,高约50cm。茎分枝,无毛,被密集的钟乳体。叶互生;叶柄长2-6mm;叶片纸质,斜椭圆形,长7-13cm,宽3-6cm,先端尾尖,尖头有小齿,基部狭楔形,边缘有小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有短伏毛,钟乳体明显,密生;半离基三出脉。雌雄异株;雌花序约4个簇生,梗长约2.5cm;花托直径约3mm,有密集的花,苞片多数;小苞片匙状线形,长约lmm,上部有毛。瘦果椭圆形,有10条纵肋。花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m左右的山谷沟边或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
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凉肝;润肺止咳;消肿止痛。主肝炎;咳嗽;跌打伤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菜板的出处,菜板的别名,菜板的处方,菜板的来源,菜板的原形态,菜板的生境分布,菜板的栽培,菜板的制法,菜板的性状,菜板的化学成分,菜板的药理作用,菜板的毒性,菜板的鉴别,菜板的含量测定,菜板的炮制,菜板的性味,菜板的归泾,菜板的功能主治,菜板的用法用量,菜板的注意事项,菜板的规格,菜板的贮藏,菜板的制剂,菜板的复方,菜板的各家论述,菜板的临床应用,菜板的备注,,菜板,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国药典》:皂角刺
实际拼音: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SPINA GLEDITSIAE
别名:
天丁、皂丁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鉴别: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时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同属植物新疆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 L.,其相应药用部分功效类同。
《中华本草》:皂角刺
出处:
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实际拼音: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Spine of Chinese Honeylocust
别名:
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2.Gleditsia japonica Miq.[Ghorrida(Thunb.)Makino]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原形态:
1.皂荚 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山皂荚 乔木,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2.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分枝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成60°-80°角,向周围伸出,一般长约1-7cm;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长披针形,长2-6cm,宽3-7mm,厚l-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谈。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合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薄壁细胞常合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合少量棕色物质。
粉末特征:棕褐色,纤维性。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②中柱鞘纤维多碎断,徽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具纹孔。④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⑤髓细胞大形,具众多单纹孔。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fustin即3,7,3,4,-四羟基双氢黄酮)、非瑟素(fisetin即3,7,3,4-四羟基黄酮),并含有无色花青素。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取滤液l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检查黄酮)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
归经:
肝;肺经
功能主治:
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4.《本经逢原》: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叉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5.《本草图经》:m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6.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8.《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9.《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10.《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11.《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中药大辞典》:皂角刺
出处:
《本草衍义补遗》
实际拼音:
Zào Jiǎo Cì
别名:
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生境分布:
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
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复方: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皂角刺的出处,皂角刺的别名,皂角刺的处方,皂角刺的来源,皂角刺的原形态,皂角刺的生境分布,皂角刺的栽培,皂角刺的制法,皂角刺的性状,皂角刺的化学成分,皂角刺的药理作用,皂角刺的毒性,皂角刺的鉴别,皂角刺的含量测定,皂角刺的炮制,皂角刺的性味,皂角刺的归泾,皂角刺的功能主治,皂角刺的用法用量,皂角刺的注意事项,皂角刺的规格,皂角刺的贮藏,皂角刺的制剂,皂角刺的复方,皂角刺的各家论述,皂角刺的临床应用,皂角刺的备注,,皂角刺,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华本草》:白苏子油
实际拼音:
Bái Sū Zǐ Yóu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原形态:
白苏,一年生草本,高0.5-2m。茎直立,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3-5cm,背腹扁平,密被长柔毛;叶片阔卵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上面被疏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贪薇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实增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辰稍长,2齿,齿披针形;花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部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药2室;花柱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润肠;乌发。主肠燥便秘;头发枯燥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3-5g。外用:适量,涂抹。
,白苏子油的出处,白苏子油的别名,白苏子油的处方,白苏子油的来源,白苏子油的原形态,白苏子油的生境分布,白苏子油的栽培,白苏子油的制法,白苏子油的性状,白苏子油的化学成分,白苏子油的药理作用,白苏子油的毒性,白苏子油的鉴别,白苏子油的含量测定,白苏子油的炮制,白苏子油的性味,白苏子油的归泾,白苏子油的功能主治,白苏子油的用法用量,白苏子油的注意事项,白苏子油的规格,白苏子油的贮藏,白苏子油的制剂,白苏子油的复方,白苏子油的各家论述,白苏子油的临床应用,白苏子油的备注,,白苏子油,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药大辞典》:独叶一枝花
出处:
《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Dú Yè Yì Zhī Huā
别名:
雨流星草、肾子草(《贵州草药》)。
来源:
为兰科植物扇唇舌喙兰的全株。
原形态:
扇唇舌喙兰,又名:无柄一叶兰。
多年生草本,块茎倒卵形至长圆形。茎直立,高14~19厘米;基部仅有1叶,抱茎,叶片广心脏形,长3~4厘米,宽2.5~3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紫点。花茎中部有2鳞片,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长3~4厘米,花疏生,淡红白色;中央的萼片直立,两旁的萼片略向下弯;花瓣直立,卵状披针形;唇的基部有1短爪。
生境分布:
生向阳斜坡上。分布云南、四川、贵州。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辛。”
②《贵州草药》:”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滋阴润肺。治虚弱低热,肺燥咯腥臭痰。
①《滇南本草》:”治一切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腰疼腿痛。取花为末,生肌长肉。”
②《贵州草药》:”滋阴润肺,补益虚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入丸剂。
复方:
①乌须发:独叶一枝花周草果捣烂,晒干为末,合丸。每服一钱,以扁柏叶一钱同服之。(《滇南本草》)
②治虚热:雨流星草五钱至一两,炖肉吃。(《贵州草药》)
③治肺燥咳,吐腥臭痰:雨流星草、马鞭草、车前草各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中华本草》:独叶一枝花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实际拼音:
Dú Yè Yì Zhī Huā
英文名:
Herb of Flabellate Hemipilia
别名:
雨流星草、肾子草、扇唇舌喙兰、鸡肾参、独叶参、单肾参、一面锣、落地还阳、鸡蛋参、独叶一枝枪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扇唇舌喙兰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pilia flabellata Bur.et Franch.[H.cordifolia Lindl.var.sub-flabellata Finet;H.flabellata Bur.et Franch.var.grandiflora Fine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扇唇舌喙兰,多年生草本,高20-28cm。块茎长椭圆形,长1.5-3.5cm。茎稍弯曲,基部仅有1叶,广心脏形,长2-10cm,大小变化很大,先端尖,基部心形或圆形,抱茎,全缘,上面绿色,具紫色斑点,背面紫色。花茎中部有2鳞片。总状花序长5-10cm,常具3-10朵花;花苞片披针形,短于子房;花中等大;萼片绿色,中萼片近卵形,长9-10mm,宽3.5-4mm,先端钝,侧萼片斜卵表,等长,宽5mm,先端钝;花瓣紫红色,阔卵状披针形,稍短于萼片,近急尖;唇瓣扇形,紫红色,长9-10mm,宽8-9mm,先端及边缘幸免具不整齐细锯齿,基部骤狭成短爪;距绿白色,长15-19mm,长于子房,渐尖,短口外具2枚胼胝体;子房细圆柱形,无毛。蒴果,种子小,多数。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3200m的林下、林缘或石灰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
甘;微苦;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滋阴润肺;补虚;止血。主肺热燥咳;痨嗽;虚损劳伤;虚热;盗汗;肾虚腰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干叶研末撒。
复方:
①乌须发:独叶一枝花同草果捣烂,晒干为末,合丸。每服一钱,以扁柏叶一钱同服之。(《滇南本草》)②治虚热:雨流星草五钱至一两,炖肉吃。(《贵州草药》)③治肺燥咳,吐腥臭痰:雨流星草、马鞭草、车前草各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
《滇南本草》:治一切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腰疼腿痛。取花为末,生肌长肉。
,独叶一枝花的出处,独叶一枝花的别名,独叶一枝花的处方,独叶一枝花的来源,独叶一枝花的原形态,独叶一枝花的生境分布,独叶一枝花的栽培,独叶一枝花的制法,独叶一枝花的性状,独叶一枝花的化学成分,独叶一枝花的药理作用,独叶一枝花的毒性,独叶一枝花的鉴别,独叶一枝花的含量测定,独叶一枝花的炮制,独叶一枝花的性味,独叶一枝花的归泾,独叶一枝花的功能主治,独叶一枝花的用法用量,独叶一枝花的注意事项,独叶一枝花的规格,独叶一枝花的贮藏,独叶一枝花的制剂,独叶一枝花的复方,独叶一枝花的各家论述,独叶一枝花的临床应用,独叶一枝花的备注,,独叶一枝花,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药大辞典》:风箱树叶
出处:
江西《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
Fēnɡ Xiānɡ Shù Yè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的叶或嫩芽。全年可采。
原形态:
风箱树,又名:水杨梅(《生草药性备要》),珠花树、鸡仔木、马烟木、水抱木、大叶水杨梅、假番桃。
常绿灌木,高1~4米。分枝极多。叶对生,很少轮生,圆形或椭圆披针形,近革质,长7~13厘米,宽2.5~8厘米,先端短尖、长尖或钝头,基部浑圆或近心形,全缘,下面被柔毛或茸毛;叶柄长5~10毫米;托叶三角形,先端削尖,常具1黑色腺点。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或排成总状花序,花两性;萼长约3毫米,外面被毛,裂片极短;花冠管漏斗形,白色,长约8.3毫米;里面有柔毛,裂片4,钝头;雄蕊4,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线形,外露。蒴果倒圆锥形,花萼宿存。种子矩圆形。花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布:
生于溪边、沟边、田边、低洼的荒坡、潮湿地。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江西等地。
性味:
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有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淡,平,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收湿止痒。治皮肤痒疮,对口疮,天疱疮,烂脚趾,跌打,牙痛,痢疾,肠炎。
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疮癞、外痔,敷脚趾烂,治水渍指伤。”
②《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枝、叶:煎浓汁或捣盐填患处,或含漱治风火牙痛;叶:外敷治皮肤疮庠。”
③《岭南草药志》:”止血生肌,杀虫止痒,消肿拔毒。”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5钱。
复方:
①治对口疮:水杨梅叶,捣烂敷患处,并用其根煎水服。
②治天疱疮:水杨梅叶,煅为末,加梅片少许,用生油调搽患处。
③治跌打接骨:水杨梅茎或叶四两,捣烂炖酒敷患处。
④治慢性痢疾:水杨梅叶五钱,捣烂,煎水一碗,和黄糖一两服,连服一至三次。(选方出《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胃肠炎及菌痢:取大叶水杨梅15斤,加水27000毫升,煎至9000毫升,加入薄荷20两再煎,使每90毫升浓缩液中含大叶水杨梅1.5两,薄荷2钱。成人50~60毫升,日服3~4次,小儿酌减。如伴有腹痛者,针刺足三里(双);伴有恶心、呕吐者,针刺内关(双);失水者需补液。治疗42例,多数在1~2天内显示疗效。
《中华本草》:风箱树叶
出处:
江西《草药手册》
实际拼音:
Fēnɡ Xiānɡ Shù Yè
英文名:
Leaf of Common Butterbush
别名:
风箱树、水杨梅、珠花树、鸡仔木、马烟木、水抱木、大叶水杨梅、假番桃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风箱树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风箱树,常绿灌木,高1-4m。分枝极多。叶对生,很少轮生,圆形或椭圆披针形,近革质,长7-13cm,宽2.5-8cm,先端短尖、长尖或钝头,基部浑圆或近心形,全缘,下面被柔毛或茸毛;叶柄长5-10mm;托叶三角形,先端削尖,常具1黑色腺点。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或排成总状花序,花两性;萼长约3mm,外面被毛,裂片极短;花冠管漏斗形,白色,长约8.3mm,里面有柔毛,裂片4,钝头;雄蕊4,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线形,外露。蒴果倒圆锥形,花萼宿存。种子短圆形。花期秋末冬初。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溪边、沟边、田边、低洼的荒坡、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江西等地。
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主要是吲哚生物碱(indole alkaloids)和2-羟基吲哚物物碱(oxindold alkaloids):包括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钩藤碱(rhynchophylline),二氢柯楠因(di-hydrocorynantheine),硬毛钩藤碱(hirsutine),抗异钩藤碱N-氧化物(anti-isorhynchophylline N-oxide)及钩藤碱N-氧化物(rhyn-chophylline N-lxide)[1]
性味:
苦;凉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痢疾;肠炎;风火牙痛;疔疮肿毒;跌打骨折;外伤出血;烫伤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10-15g。
,风箱树叶的出处,风箱树叶的别名,风箱树叶的处方,风箱树叶的来源,风箱树叶的原形态,风箱树叶的生境分布,风箱树叶的栽培,风箱树叶的制法,风箱树叶的性状,风箱树叶的化学成分,风箱树叶的药理作用,风箱树叶的毒性,风箱树叶的鉴别,风箱树叶的含量测定,风箱树叶的炮制,风箱树叶的性味,风箱树叶的归泾,风箱树叶的功能主治,风箱树叶的用法用量,风箱树叶的注意事项,风箱树叶的规格,风箱树叶的贮藏,风箱树叶的制剂,风箱树叶的复方,风箱树叶的各家论述,风箱树叶的临床应用,风箱树叶的备注,,风箱树叶,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子七
实际拼音:
Cài Zǐ Qī
别名:
白花石芥菜
来源:
十字花科碎米芥属植物白花碎米芥Cardamine leucantha (Tausch) O. E. Schulz,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须根,晒干。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解痉镇咳,活血止痛。用于百日咳,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
《中华本草》:菜子七
出处:
出自《全展选编.传染病》
实际拼音:
Cài Zǐ Qī
英文名:
Root of Whiteflowered Bittercress
别名:
山芥菜、假芹菜、角蒿 、 白花石芥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花碎米荠的根状茎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damine leucantha(Tausch) O.E.Schulz[Dentaria lerrcantha Taus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泥土杂质及须根,晒干。
原形态:
白花碎米荠 多年生草本,高30-10cm。根状茎短而匍匐,着生多数须根和粗线状长短不一的匍匐枝,白色,横走,并有不定根。茎直立,单一,不分枝或有时上部有少数分枝,表面有细棱,密被短绵毛或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基生叶具较长叶柄;小叶2-3对,顶生小叶长卵状披针形,长3.5cm,宽1-2cm,先端渐尖,边缘具不整齐钝齿,基部楔形,侧生小叶与顶生小叶相似,但通常无柄;茎上部叶有小叶1-2对,小叶片宽披针形,较小;全部小叶均被短柔毛,尤以下面毛最多。总状花序项生,分枝或不分枝,花梗、花轴上均有毛;萼片4,椭圆形,边缘膜质,外面有毛;花瓣4,白色,长圆状楔形或近倒印形;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4-5.5mm,短雄蕊长3-5mm,基部有一半环形侧生蜜腺包围;雌蕊1,于房与花柱等长,均被柔毛,柱头扁球形,比花往显着扩大。长均果线形,长1-2cm,具宿存花柱,果瓣具散生毛。种子圆球形或近椭圆形,栗褐色,边缘具狭翅或无翅。花期4-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000m之间的林区路旁、山坡灌木林下、沟边及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味:
辛;甘;平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化痰止咳;活血止痛。主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有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复方:
治百日咳:菜子七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或用于品研粉,蜂蜜拌服。
《中药大辞典》:菜子七
出处:
《全展选编·传染病》
实际拼音:
Cài Zǐ Qī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花碎米荠的根。
原形态:
白花碎米荠,又名:白花石芥菜。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状茎细,长达2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有纵槽和短柔毛。茎生叶数个,为单数羽状复叶,长8.5~10厘米,小叶2~3对,顶生小叶片宽披针形,长4~6厘米,宽1~9厘米,边缘有锯齿,下面幼时密生短硬毛,侧生小叶片上部者无柄,下部者有短柄;叶柄长1.5~6厘米。总状花序顶生,花后伸长:花梗长约6毫米;花白色,直径5~8.5毫米。长角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约1.5毫米,宿存花柱长3~5毫米,裂丬有散生硬毛;果梗近直展,长1厘米。种子卵形,长2毫米,栗褐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及东北、华北等地。
功能主治:
治百日咳。
复方:
治百日咳:菜子七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或用干品研粉,蜂蜜拌服。
,菜子七的出处,菜子七的别名,菜子七的处方,菜子七的来源,菜子七的原形态,菜子七的生境分布,菜子七的栽培,菜子七的制法,菜子七的性状,菜子七的化学成分,菜子七的药理作用,菜子七的毒性,菜子七的鉴别,菜子七的含量测定,菜子七的炮制,菜子七的性味,菜子七的归泾,菜子七的功能主治,菜子七的用法用量,菜子七的注意事项,菜子七的规格,菜子七的贮藏,菜子七的制剂,菜子七的复方,菜子七的各家论述,菜子七的临床应用,菜子七的备注,,菜子七,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药大辞典》:皂荚根皮
出处:
《纲目》
实际拼音:
Zào Jiá Gēn Pí
别名:
木乳(《普济方》)。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根皮,秋、冬采收。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化学成分:
同属植物山皂荚的树皮、根含少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即3-(3-甲基-2-丁烯基)腺嘌呤。
性味:
《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纲目》:”根皮:治风热疚气,杀虫。”
②《四川中药志》:”根:通利关窍,除风解毒。治风湿骨痛,痒子,疮毒及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1~5钱。
复方:
①治肺脏风毒:木乳(阴干,炙黄)、蒺藜子(炙,去角)、黄芪(锉)、人参、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炮)等分,上为散,每服一钱,沸汤点服。(《普济方》木乳散)
②治产后肠脱不收:皂角树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树皮半斤,石莲子(炒,去心)一合。为粗末,煎汤,乘热以物围定,坐熏洗之,挹干,便吃补气丸药一服,仰睡。(《妇人良方》)
,皂荚根皮的出处,皂荚根皮的别名,皂荚根皮的处方,皂荚根皮的来源,皂荚根皮的原形态,皂荚根皮的生境分布,皂荚根皮的栽培,皂荚根皮的制法,皂荚根皮的性状,皂荚根皮的化学成分,皂荚根皮的药理作用,皂荚根皮的毒性,皂荚根皮的鉴别,皂荚根皮的含量测定,皂荚根皮的炮制,皂荚根皮的性味,皂荚根皮的归泾,皂荚根皮的功能主治,皂荚根皮的用法用量,皂荚根皮的注意事项,皂荚根皮的规格,皂荚根皮的贮藏,皂荚根皮的制剂,皂荚根皮的复方,皂荚根皮的各家论述,皂荚根皮的临床应用,皂荚根皮的备注,,皂荚根皮,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
《中药大辞典》:白苏子
出处:
《饮片新参》
实际拼音:
Bái Sū Zǐ
别名:
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
原形态:
白苏(《本草图经》),又名:荏(《别录》),南苏(《滇南本草》),白紫苏、假紫苏(《生草药性备要》),家苏(《植物名实图考》),山紫苏、臭苏、犬屎薄、犬屎苏。
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气,高0.5~1.5米。茎绿色,圆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细长白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圆形,长3~9.5厘米,宽2~8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绿色而具毛,下面稍苍淡且有腺点;叶柄长10~45毫米,密被白毛。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萼钟状,具5齿和10条脉纹,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点,内面喉部有长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状,2唇形,外面有毛,内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浅裂,裂片较宽,先端略凹,下唇3裂,两侧的裂片半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强,稍伸出,花丝无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无毛,稍伸出,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长约2毫米,径约1.7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果实,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毫米,短径2~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主为亚麻脂和甘油三棕榈酸酯。全草含挥发油,袖中含l-紫苏醛、白苏烯酮、松茸醇和l-芳樟醇。
性味: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饮片新参》:”辛,平。”
功能主治:
下气,消痰,润肺,宽肠。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①《别录》:”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体’一作’髓’)。”
②《食疗本草》:”生食,止渴润肺。”
③《滇南本草》:”开胃健脾。同陈皮化痰疏风。”
④《饮片新参》:”平肺气,止逆。治咳喘,通肠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
本品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使用,参见”紫苏子”条。
《中华本草》:白苏子
出处:
出自1.《饮片新参》。
2.陶弘景: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榨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
3.《救荒本草》:荏子,所在有之,生园圃中。苗高一、二尺,茎方。叶似薄荷叶,极肥大。开淡紫花,结穗似紫苏穗,其子如黍粒,其枝茎对节生。
4.《纲目》: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圆而有尖,四围有锯齿。&hel
实际拼音:
Bái Sū Zǐ
英文名:
Fruit of Common Perilla
别名:
荏子、玉竹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Ocimum frutescens L.;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var. typica Makino]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
原形态:
白苏,一年生直立草本,有香气,高0.5-1.5m,茎绿色,圆角四棱形,多分枝,除基部外,密生细长白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圆形,长3一9.5cm,宽2-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均绿色而具毛,下面稍苍淡且有腺点;叶柄长10-45mm,密被白毛。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卵形,先端急尖或尾状;萼钟状,具5齿和10条脉纹,分2唇,外面有毛及腺点,内面喉部有长柔毛1圈;花冠白色,管状,2唇形,外面有毛,内面中部有毛1圈,上唇2浅裂,裂片较宽,先端略凹,下唇3裂,两侧的裂片半圆形,中裂片横椭圆形,向下折屈;雄蕊4,2强,稍伸出,花丝无毛,花粉囊2室;子房4裂,花柱无毛,稍伸出,柱头2裂。小坚果褐色或灰白色,倒卵形,长约2mm,径约1.7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
资源分布: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药材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1.气候土壤: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最佳。
2.整地:秋末冬初深耕土地,经冬风化,至次年春季播种前,再耕耙平整,作成宽1m的畦。
3.种植:用种子繁殖。分育苗移栽与直播两种。
3.1.育苗法:播种期4月上旬,撒播或条播,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播在畦面,薄覆细土。条播先在畦上开条沟,行距10-15cm,将种子播入沟内,覆细土3-5mm。播种后8-10天出苗,待苗高15-20cm,即可移植,按行距50cm,株距30cm开穴,每穴栽1株,覆土压实,然后浇水。
3.2.直播法:播种期4月上旬至4月下旬,条播或穴播,行距40-50cm,株距30-40cm,播后覆土浇水。
4.田间管理: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的湿度,待苗高3-4cm时间苗1次。生长期中松土、培上及除草2-3次。并追施人粪尿、饼肥或硫酸铵1-2次。天旱时注意浇水。
5.病虫害防治:生长期中发现卷叶虫时,除捕杀外,可用6%可湿性六六六粉1斤,加水300斤喷射。
性状:
干燥的果实,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mm,短径2-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本品在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使用,参见“紫苏子”条。
化学成分:
种子油含左旋紫苏醛(perilaldehyde),白苏烯酮(egomaketone),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和左旋芳樟醇(linalool)。种子中的脂肪油,主为甘油三亚油酸酯(linolein)和甘油三棕榈酸酯(palmitin),此外,种子中还含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
药理作用:
1.调血脂作用,白苏子脂肪油0.2g/kg、1.0g/kg连续20天给予高脂血症小鼠,可使其血清总胆固醇(TC)分别下降13.9%、29.7%。脂肪油以0.4g/kg、1.0g/kg给高脂血症大鼠口服,连续20天,显着降低大鼠血清TC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和HDL-C/LDL-C比值;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作用较弱。对HDL-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变其亚组分比例,提高HDL2-C/HDL-C和HDL2-C/HDL3-C比值。苏子油可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若与Mg合用作用更为迅速。苏子油富含α-亚麻酸(α-LNA).α-LNA在较显着才降低血浆总胆固醇 的同时,不产生胆固醇在肝脏的累积,而亚油酸有产生胆固醇在肝脏的累积作用。因此,富含α-LNA的苏子油比富含亚油酸的传统食用油对人体更有益。
2.对肿瘤听抑制作用,含12%苏子油的食物给以N-甲基-N-亚硝基脲诱癌的大鼠喂饲,在35星期时观察到结肠癌发生率显着才下降。在10星期时,粪便中肿瘤促进剂胆汁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结肠内去氧胆酸诱导的结肠粘膜乌氨酸脱羟酶活性(促瘤标志)显着降低。可见苏子油的作用是降低结肠粘膜对肿瘤促进剂的敏感性。含5.0%苏子油的食物给大鼠自断奶起喂至7周龄,可显着抑制静注腹水瘤细胞的肺转移,减少肺表面的转移灶数。苏子油还能明显抑制化学制癌剂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或皮下移植瘤株所致乳腺癌的发生率,减少肿瘤重量和体积、延长肿瘤出现的时间;对结肠癌和肾脏肿瘤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A-LNA等n-3系脂肪酸抑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n-3系脂肪酸竞争性抑n-6系脂肪酸的作用,降低体内二烯前列腺素水平有关。
3.抗血栓作用,3周龄雄性大鼠给予含10%苏子油的食物5-6星期,血小板磷脂二十碳五烯酸(EPA)/花生四烯酸7.5-10μ/ml时,苏子油组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全或无现象油定)显着低于红花油组,但在较高浓度(15-20μg/ml)(比浊法测定)时,两组无显着才性差别。提示在胶原蛋白阈浓度以下评估血小板聚集作用较重要。苏子油组大鼠血小板释放5-羟郄胺也显着才降低。
4.其他作用,以富含苏子油和红花油的饲料分别连续喂饲两代大鼠,与红花油组相比,苏子油组大鼠多形核白细胞释放的白三烯LTB4最降低27%,过敏慢反应物质活性下降59%,而LTB5的量显着才提高,LTB总量有所提高。此外,苏子油对过繁反应的中间体(血小板凝集活化因子)有抑制作用,所以认为苏子油对过敏反应及炎症有抑制效果。
含5%苏子油的食物给易发脑中风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喂饲与红花油组比较,雄性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延长17%,雌性大鼠延长15%。两种食物组雌性大鼠生存时间均比雄性大鼠延长40%。苏子油组大鼠收缩压比正常食物和红花油组均显着降低,血小板聚休也下降。
性味:
辛;温;无毒
归经:
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
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久虚咳嗽,脾虚便滑者不宜。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咳逆,下气,温中补体(‘体’一作‘髓’)。
2.《食疗本草》:生食,止渴润肺。
3.《滇南本草》:开胃健脾。同陈皮化痰疏风。
4.《饮片新参》:平肺气,止逆。治咳喘,通肠府。
,白苏子的出处,白苏子的别名,白苏子的处方,白苏子的来源,白苏子的原形态,白苏子的生境分布,白苏子的栽培,白苏子的制法,白苏子的性状,白苏子的化学成分,白苏子的药理作用,白苏子的毒性,白苏子的鉴别,白苏子的含量测定,白苏子的炮制,白苏子的性味,白苏子的归泾,白苏子的功能主治,白苏子的用法用量,白苏子的注意事项,白苏子的规格,白苏子的贮藏,白苏子的制剂,白苏子的复方,白苏子的各家论述,白苏子的临床应用,白苏子的备注,,白苏子,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