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维氏假瘤蕨
出处:
始载于《蕨类名词及名称》。
实际拼音:
Wéi Shì Jiǎ Liú Jué
英文名:
Veitch Phymatopsis
别名:
乌鸡骟、花狼鸡、地五爪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matopsis veitchii(Bak.)H.Ito[Polypodium veitchii B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5-20cm。根茎细弱,横生,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披针形鳞片,薄膜质。叶远生;叶柄长2.5-10cm,禾秆色,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向上无毛;叶片薄纸质,三角状卵圆形,长6-10cm,宽4-7cm,基部圆形或圆楔形,羽状深裂;裂片7-11枚或更多,长圆形或卵形,长2.5-4cm,宽6-12mm,先端钝,基部以狭翅相连,边缘有细锯齿,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略斜向上;叶脉明显,小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接近中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中树干或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台湾、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辛;咸;涩; 温
归经:
脾、肾二经
功能主治:
理气除湿。主风湿痛;脚气;小儿冷气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茎:味辛、咸、涩、性温。有调气除湿的功能。用于风湿、脚气、小儿冷气腹痛。
,维氏假瘤蕨的出处,维氏假瘤蕨的别名,维氏假瘤蕨的处方,维氏假瘤蕨的来源,维氏假瘤蕨的原形态,维氏假瘤蕨的生境分布,维氏假瘤蕨的栽培,维氏假瘤蕨的制法,维氏假瘤蕨的性状,维氏假瘤蕨的化学成分,维氏假瘤蕨的药理作用,维氏假瘤蕨的毒性,维氏假瘤蕨的鉴别,维氏假瘤蕨的含量测定,维氏假瘤蕨的炮制,维氏假瘤蕨的性味,维氏假瘤蕨的归泾,维氏假瘤蕨的功能主治,维氏假瘤蕨的用法用量,维氏假瘤蕨的注意事项,维氏假瘤蕨的规格,维氏假瘤蕨的贮藏,维氏假瘤蕨的制剂,维氏假瘤蕨的复方,维氏假瘤蕨的各家论述,维氏假瘤蕨的临床应用,维氏假瘤蕨的备注,,维氏假瘤蕨,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