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喜马拉雅紫茉莉
实际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来源:
紫茉莉科喜马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 (Edgew.), Heim.,以根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
性味:
辛、甘,温。
功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主治肾炎水肿,淋病等症。
用法用量:
1~3钱。
《中华本草》:喜马拉雅紫茉莉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别名:
八朱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茉莉科植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rabilis himalaica(Edgew.Heimerl.[Oxybaphus himalaicus Edgew.]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横切和纵切成块,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90cm。根粗壮。茎直立,有分枝,全林密被腺毛。叶对生;有柄,长1-2cm;叶片线形或卵状心形,长3-7cm,宽1.8-4.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心形,上面密生微毛,边缘波状或有不明显的齿。圆锥花序,总苞钟状,先端5齿裂,内有1朵花,花被筒状,蔷薇红色或紫色,喇叭状,筒部较短,在于房之上收缩,缘部开展,5裂;雄蕊4,与花被近等长,不伸出;子房上位,1心皮,1室,花柱线形,与花被等长或稍长,住头膨大,数裂。瘦果,椭圆形成卵形,较粗糙,黑色,长约5mm。种子有胚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300m的山坡路旁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云南、四川、西藏。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常横切或纵切成大小不规则决片。横切者类圆柱状或圆片状,直径达4cm,栓皮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灰白色,有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纵剖面有纵条纹。粉性。气微,味辛,嚼之有刺喉感。(图2)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外侧数列细胞壁木栓化,内侧细胞壁木栓化不明显。皮层散有粘液细胞,直径20-15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断续环状排成数轮,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图3)粉末特征:灰白色。①淀粉粒众多,单粒圆形或椭圆形,脐点点状或飞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草酸钙针晶多见,长12-130μm。③导管主为梯纹或网纹,直径25-35μm。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 本植物种子的乙醇提取物600mg/kg灌胃,预先给药5d后与雄鼠合笼,再继续给药14d,对雌性小鼠有明显抗生育作用,其妊娠抑制率为53.85%(P<0.05)[1]。
2.毒性 种子乙醇提取物小鼠1次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16.67g/kg。在抗生育试验中发现,本品对部分动物可致肉眼可见的肿瘤生长,在高剂量组(600mg/kg),13只中2只长有肿瘤,一只肝脏上长有6个直径1~2cm的白色脂肪状包块,另一只长于皮下肌层内;在低剂量组(300mg/kg),12只中3只于皮下肌层间长有白色脂肪状瘤[1]。
性味:
甘;微辛;性微温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温阳利水。主阳虚水肿;阳痿;淋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中药大辞典》:喜马拉雅紫茉莉
出处:
《哂藏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Xǐ Mǎ Lā Yǎ Zǐ Mò Lì
别名:
八朱(藏名)。
来源:
为紫茉莉科植物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根。8~9月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被短毛。根较粗。茎直立,具明显的节,基部分枝。叶对生,卵形至心形,边缘具微锯齿,有柄。花1至数朵聚生枝顶,花梗上密被褐色腺毛;萼状总苞5裂;花萼紫红色。果革质,有棱。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性温,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治肾炎水肿,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出处,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别名,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处方,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来源,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原形态,喜马拉雅紫茉莉的生境分布,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栽培,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制法,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性状,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化学成分,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药理作用,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毒性,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鉴别,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含量测定,喜马拉雅紫茉莉的炮制,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性味,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归泾,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功能主治,喜马拉雅紫茉莉的用法用量,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注意事项,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规格,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贮藏,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制剂,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复方,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各家论述,喜马拉雅紫茉莉的临床应用,喜马拉雅紫茉莉的备注,,喜马拉雅紫茉莉,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