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薜荔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主治

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水肿,疟疾,闭经,产后瘀血腹痛,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

相关论述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关节痛。”

2、《福建药物志》:“治坐骨神经痛,疟疾,劳倦乏力,子宫脱垂,闭经,产后瘀血痛,睾丸炎,脱肛,跌打损伤,扭伤,冻疮。”

3、《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主洽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腰肌劳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

(1)薜荔粗根120-150g,上肢病加白牛膝,下肢病加川牛膝为引。水煎冲酒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薜荔根、南天竹根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坐骨神经痛:薜荔根、柘树根各30g,南蛇藤根9-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水肿:薜荔根茎9-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疟疾:薜荔根60g,香附、叶下珠各30g。水煎服。

5、治跌打损伤:薜荔根60g,变叶榕根30g,酌加酒水煎服;另取茎、叶共1kg,酌加酒水煎汤熏洗,或炒焦研末调酒敷伤部。(4、5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主治

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水肿,疟疾,闭经,产后瘀血腹痛,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加倍。

相关论述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关节痛。”

2、《福建药物志》:“治坐骨神经痛,疟疾,劳倦乏力,子宫脱垂,闭经,产后瘀血痛,睾丸炎,脱肛,跌打损伤,扭伤,冻疮。”

3、《浙江药用植物志》:“清热解毒,活血利尿。主洽慢性肾炎,慢性肠炎,腰肌劳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

(1)薜荔粗根120-150g,上肢病加白牛膝,下肢病加川牛膝为引。水煎冲酒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薜荔根、南天竹根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治坐骨神经痛:薜荔根、柘树根各30g,南蛇藤根9-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水肿:薜荔根茎9-15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4、治疟疾:薜荔根60g,香附、叶下珠各30g。水煎服。

5、治跌打损伤:薜荔根60g,变叶榕根30g,酌加酒水煎服;另取茎、叶共1kg,酌加酒水煎汤熏洗,或炒焦研末调酒敷伤部。(4、5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植物榕属薜荔。

形态特征

常绿攀缘或匍匐灌木。叶二型;营养枝上生不定根,攀缘于墙壁或树上,叶小而薄,叶片卵状心形,长约2.5cm,膜质,基部稍不对称,先端渐尖,叶柄很短;繁殖枝上无不定根,叶较大,互生,叶柄长5-10mm;托叶2,披针形,被黄色丝状毛;叶片厚纸质,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3.5cm,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黄色柔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网脉蜂窝状。花序托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3-6cm,宽3-5cm,顶部截平,略具短钝头或为脐状突起,基部有时收缩成一短柄,幼时被黄色短柔毛,成熟时绿带浅黄色或微红,基生苞片宿存,密被长柔毛;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壁口部,多数,排成数行,有梗,花被片2-3;雄蕊2,花丝短;瘿花具梗,花被片3,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壁,花梗长,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黏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南。

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

,,薜荔根的功能,薜荔根的主治,薜荔根的功效,薜荔根的用法用量,薜荔根的价格,薜荔根的临床应用,薜荔根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