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眼子菜
实际拼音:
Yǎn Zǐ Cài
别名:
水案板、水板凳、金梳子草、地黄瓜、压水草
来源:
眼子菜科眼子菜属植物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 A. Benn. et Baag.,以全草入药。春秋采集,晒干。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积。用于急性结膜炎,黄疸,水肿,白带,小儿疳积,蛔虫病;外用治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同属植物尚有下列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眼子菜入药。小叶眼子菜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 et Maack;牙齿草Potamogeton delavayi A. Benn;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nus Miq.;西藏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 L.。
《中华本草》:眼子菜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实际拼音:
Yǎn Zǐ Cài
英文名:
Herb of Distinct Pondweed
别名:
牙齿草、牙拾草、水案板、金梳子草、水板凳、扎木板、弹木叶、 案板芽、水黄连、檀木叶、滑油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及鸡冠眼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otamogeton distinctus Benn.[P.franchitii A. Benn. Et Baag.]2.Potamogeton cristatus Regel.et Maack
采收和储藏:3-4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1.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多分枝,常在顶端形成休眠芽体;茎长约50cm,常不分枝。浮水叶互生,花序下的对生;叶柄长5-20cm,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叶脉多条,先端连接;沉水叶互生;叶柄比浮水叶的短,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早落;托叶薄膜质,长2-7cm,先端尖锐,成鞘状抱茎;穗状花序生于浮水叶的叶腋;花序梗长4-7cm,比茎粗;穗长3-10cm,密生黄绿色小花。小坚果宽倒卵形,长3-3.5mm,腹面近于直,背部有3脊,侧面两2条较钝,基部通常有2突起。花期5-8月。
2.鸡冠眼子菜,多年生草本,有细长的根茎。茎丝状,圆形或近圆形。叶两型,沉没水中的条形,长达6cm,先端极尖;浮在水面的椭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4-10mm,先端钝或急尖,全缘,脉7条;叶柄短于叶片;托地膜质,与叶基部离生。花序穗状,梗长约1cm,穗长0.5-1cm,长椭圆形或头状。小坚果斜宽倒卵形,有短柄,柄长约1mm,背部有鸡冠状突起;花柱细,喙状,长约1.5mm。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水田或水塘中。
2.生于静水池沼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2.分布于东北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药理作用:
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g/kg/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5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胆;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止血;驱蛔。主湿热痢疾;黄疸;热淋;带下;鼻衄;痔疮出血;蛔虫病;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
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 (《滇南本草》)②治黄疸病: 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③治热淋: 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 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 装入猪直肠中炖吃。⑤治常流鼻血: 眼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 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⑥治火眼: 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⑦治疮疖: 眼子菜鲜叶适量, 捣烂外敷。 (《陕西中草药》)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止亦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2.《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膨胀,痒子。
3.《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4.《四川中药志》:消气膨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5.《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6.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临床应用:
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g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g药粉加水150ml,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3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中药大辞典》:眼子菜
出处:
《救荒本草》
实际拼音:
Yǎn Zǐ Cài
别名:
牙齿草、牙拾草(《滇南本草》),水案板(《分类草药性》),鸭吃草(《种子植物名称》),金梳子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水板凳、弹木叶、扎水板(《四川中药志》),案板芽、水黄连(《陕西中草药》),檀木叶(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眼子菜科植物眼子菜的全草。3~4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匐茎;茎细长,近直立,直径约1毫米。浮生叶略带革质,披针形或披针状卵形,长4~13厘米,宽2~3厘米,全缘,先端钝或尖锐,基部近圆形;叶柄长6~11厘米;托叶尖锐,长2~5厘米。穗状花序长2~5厘米,着生于长3.5~8.5厘米的花茎上;花被4片,绿色,镊合状排列;雄蕊4,无柄,花药向外开裂;雌蕊4,无柄,分离,1室。小核果斜倒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侧面略扁平,背面半月形,腹面近圆形,具3个龙骨脊,顶端近扁平,不成喙。花期6~7月。
本植物的嫩根(钉耙七)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于静水池沼中。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理作用:
水案板是一种有效驱蛔药,曾用小鼠灌胃测定其半数致死量,服药量达12.5克/公斤/日(相当于目前最大量16倍)皆未见死亡,故其毒性很低。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贵阳民间药草》:”甘微涩,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止血,消肿,驱蛔。治痢疾,黄疸,淋病,带下。血崩,痔血,蛔虫病,疮疡红肿。
①《滇南本草》:”止赤白痢,大肠下血,妇人红崩,漏下恶血。”
②《分类草药性》:”治火眼,女子白带,经水不调,并治臌胀,痒子。”
③《贵阳民间药草》:”清热解毒,止血,治痔疮出血。”
④《四川中药志》:”消气臌胀,疗黄疸,瘰疬,痔疮,并治小儿螬气腹痛。”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明目,渗湿利水,通淋镇痛。治急性结膜炎,牙痛,黄疸,疮疖痈肿。”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赤白痢疾日久者: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钱同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黄疸病:眼子菜一两(生),煎水内服。
③治热淋:眼子菜二两(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④治肠风下血(内痔出血):眼子菜一两,红椿根皮五钱,槐角五钱。装入猪直肠中炖吃。
⑤治常流鼻血:跟子菜一两,绿壳鸭蛋二个,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
⑥治火眼:新鲜眼子菜叶数张,贴于眼皮上,干后即换。(②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疮疖:眼子菜鲜叶适量,搀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用于驱蛔:取水案板全草晒干研粉,6~8岁小儿取15克加开水调成糊状顿服;或以15克药粉加水150毫升,煮沸半小时,连渣顿服。两法共治89例,排虫率为48.3%。药量减少则疗效下降,即使增加治疗天数,疗效亦无明显提高。用药期间,部分小儿诉轻度腹痛,但多数于数小时后自行消失;少数患儿服药后有1~2次稀便,余无其他副作用。
备注:
此外,尚有小叶眼子菜的全草,在四川亦同等人药.植株各部均较上种为小,沉在水中的叶线形,长6厘米;浮在水面的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厘米,宽4~10毫米。花茎长1厘米;穗状花序长0.5~1厘米;果实长1.5毫米,背面的龙骨脊呈鸡冠状,顶端花柱部分星喙状。花期5~6月。分布东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
,眼子菜的出处,眼子菜的别名,眼子菜的处方,眼子菜的来源,眼子菜的原形态,眼子菜的生境分布,眼子菜的栽培,眼子菜的制法,眼子菜的性状,眼子菜的化学成分,眼子菜的药理作用,眼子菜的毒性,眼子菜的鉴别,眼子菜的含量测定,眼子菜的炮制,眼子菜的性味,眼子菜的归泾,眼子菜的功能主治,眼子菜的用法用量,眼子菜的注意事项,眼子菜的规格,眼子菜的贮藏,眼子菜的制剂,眼子菜的复方,眼子菜的各家论述,眼子菜的临床应用,眼子菜的备注,,眼子菜,出处,别名,处方,来源,原形态,生境分布,栽培,制法,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鉴别,含量测定,炮制,性味,归泾,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规格,贮藏,制剂,复方,各家论述,临床应用,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