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中药材。为自然元素类硫黄族矿物自然硫,主要用含硫物质或含硫矿物。分布于内蒙古、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别名

石硫黄、石流黄、流黄、石留黄

性味归经

酸,温;归肾、大肠经。

功能

本品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功效。

主治

1.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2.西医诊为疥疮、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湿疹、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证属湿热毒盛者,以及喘息型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男子性功能障碍、急慢性肠炎、肠结核、功能性便秘等证属阳虚内寒者。

相关方剂

硫黄丸(《千金翼方》)、九制硫黄丸(《内外科百病验方大全》)、剪根丸(《经验广集》)。

药理作用

1.对皮肤疾患的作用: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及五硫黄酸,从而有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

2.对呼吸系统作用:能使支气管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并可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而有祛痰作用。

3.对消化系统作用:一部分硫黄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起缓泻作用。

4.对神经系统作用:有中枢抑制作用。

5.对免疫系统作用:具有增强免疫功能。

医家论述

1.《本经逢原》:《本经》治阴蚀疽痔,乃热因热用,以散阴中蕴积之垢热。但热邪亢盛者禁用,又言坚筋骨者,取以治下部之寒湿。

2.《本草纲目》:硫黄秉纯阳之精,赋大热之性,能补命门真火不足,且其性虽热而疏利大肠,又与燥涩者不同,盖亦救危妙药也。

用法用量

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

临床应用

1.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癣,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霍乱转筋,虚滑下利;又治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硫黄十两。净拣去沙石,研细飞过,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候冷取出,研为细末,以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饮下,空心服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金液丹)

2.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讲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半硫丸)

3.治卒得疥疮:麻油摩硫黄涂之。(《肘后方》)

配伍应用

1.硫黄配半夏:硫黄长于温肾散寒,通阳开秘,疏利肠道;半夏善于散结消痞。两药配伍,可增强通阳开秘,散结消瘩之功。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凝滞肠胃,大肠传导无力而致虚冷便秘证。

2.硫黄配石灰: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显著;石灰有较强的解毒作用。两药合用,可增强其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之功。适用于癣疥疮癞,尤宜于疥疮。

3.硫黄配冰片:硫黄解毒杀虫;冰片消肿止痛。二药配伍,适用于疥疮。

4.硫黄配荔枝核:硫黄补肾火,化阴寒;荔枝核甘涩性温,行气止痛。二者合用,有温阳散寒,行滞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寒盛的小腹冷痛及寒湿凝滞的疝气腹痛等。

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不良反应

1.中毒可出现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腹痛便血;神经系统症状:头晕头痛,全身无力,耳鸣耳聋,心悸气短,体温升高,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继而岀现昏迷。尚可合并肺炎、肺水肿之呼吸浅快、呼吸中枢抑制等症状。此外如果应用未纯化和炮制的石硫黄,亦可引起砷中毒(见雄黄)。

2.中毒救治:早期应催吐、洗胃,如刚服亼可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催吐,服用蛋白水、牛奶或活性炭等保护肠黏膜;口服铁剂,提高血液的氧化能力;给氧、补液及维生素C;对昏迷患者给予0.25%-0.5%美兰高渗葡萄糖液,肌注亚硝酸钠,静脉缓注25%-50%硫代硫酸钠以使体内的硫仳氢活性离子(HS-)及砷金属离子结合成无毒的硫化物排出体外,呼吸抑制时可给予可拉明、洛贝林等。血压下降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如患者处于中枢抑制状态,可给予甘油磷酸钠。中医疗法:中毒初期可用瓜蒂散硏末,每次0.5-1.5g冷开水调服以催吐,同时可用生绿豆粉15g,温水冲服。或黑豆30g、甘草15g,水煎服。

3.预防硫黄中毒的措施在于严格掌握用量,注意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