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大苞兰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SunipiascariosaLindl.
分类学概念出处:SunipiascariosaLindl.,Gen.Sp.Orch.Pl.:179.1833;
异名:Ioneracemosa(Sm.)Seidenf.Ionescariosa(Lindl.)King&Pantl.StelisracemosaSm.Sunipiaracemosa(Sm.)Tang&F.T.WangTribrachiaracemosa(Sm.)Lindl.
根状茎粗壮,粗约4毫米,在每相距4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假鳞茎卵形或斜卵形,长2-3厘米,基部粗约1.5厘米,顶生1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12-16.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收狭为长约1.5厘米的柄,在上面中肋下陷。花葶出自假鳞茎的基部,比叶长,长达33厘米;总状花序弯垂,具多数花;花序柄长8-23厘米,粗2-3毫米,疏生3-5枚长约1.5厘米的筒状鞘;花苞片整齐排成二列,膜质,宽卵形,舟状,长约7毫米,宽6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长约2毫米,子房明显较粗;花小,被包藏于花苞片内,淡黄色;中萼片卵形,凹的,长约4.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近锐尖,具1条脉;侧萼片斜卵形,呈“V”字形对折,长65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锐尖,具1条脉,近唇瓣一侧边缘彼此粘合;花瓣斜卵形,长3毫米,宽2.2毫米,先端圆钝,边缘具细齿,具1条脉,在背面基部具1枚肉质、舌状附属物;唇瓣肉质,舌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上面基部具凹槽,槽内具1条龙骨脊;蕊柱长约2毫米,蕊柱足不明显;两对花粉团的粘盘柄共同具1个粘盘。花期3-4月。
国内分布:云南南部至西北部(勐腊、怒江流域一带)
国外分布: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越南
生境:生于海拔870-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