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中药材。为蟾蜍科蟾蜍属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 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主治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痧胀腹痛,神昏吐泻。

别名

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癞蛤蚂浆、蛤蟆酥、蛤蟆浆

性味归经

辛,温;归心经。

功能

本品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的功效。

主治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

3.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证属湿浊中阻者,牙体或牙周疾病引起的疼痛、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证属热毒壅聚者,淋巴结结核、小儿中度营养不良证属痰结血瘀者,以及破伤风证属风毒外侵者。

相关方剂

六神丸(《雷允上诵芬堂方》)、蟾酥托里丸(《普济方》)、蟾酥锭(《疡医大全》)。

药理作用

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还有镇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劳、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医家论述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

3.《药性论》:“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4.《本草正》:“治风、虫牙痛,以纸拈蘸少许点齿缝中。”

5.《本草衍义》:“齿缝中血出,以纸纴子蘸干蟾酥少许,于出血处按之立止。”

6.《宝庆本草折衷》:“治小儿急慢惊风,天吊撮口,搐搦奶痫诸疾。”

7.《医学入门·本草》:“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

8.《纲目》:“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

用法用量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1.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

2.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

3.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

4.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黏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5.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配伍应用

1.蟾酥配麝香:蟾酥解毒消肿;麝香能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二药配伍,可散热毒。通经络、化瘀血,增强其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外敷适用于疮疡红肿疼痛者。

2.蟾酥配黄连:蟾酥辛温有毒,能“以毒攻毒”,有良好的解毒消肿作用;黄连苦寒,功善清热解毒。二药配伍,既能散体表壅聚之热毒,又能清体内郁结之火毒,使表里之热毒均能清解。适用于热毒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使用禁忌

1.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最。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2.研粉时注意防护,以免吸入粉尘,乳制品夏季易酸败,应于春、秋季进行。

不良反应

1.蟾酥主要对心脏有毒性,类似于洋地黄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中毒时刺激迷走神经或直接损害心肌,引起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可见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传导阻滞、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最后心脏停搏致死。

2.中毒救治:洗胃、导泻;输液及维生素C;山莨菪碱对蟾酥毒性有显著对抗作用,也可用阿托品,每次0.5-1毫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休克者给予抗休克综合治疗及对症支持疗法。中医疗法:鲜芦根120克捣汁内服可解蟾酥毒。生大黄5克开水泡代茶饮,可减轻蟾酥制剂的副作用。也可用甘草汁或生姜汁内服。蟾酥误入眼中致目赤肿痛可用紫草汁冲洗。为了预防蟾酥中毒的发生,内服制剂应严格掌握用量,并注意个体差异。外用制剂亦应谨慎,使浓度适中,以保证用药安全。切忌将蟾蜍误作青蛙食用,即使除去头、皮,也可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