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矾,中药材。为硫酸盐类明矾石族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的结晶。外用具有解毒杀虫,燥湿止痒的功效;内服具有止血止泻,祛痰开闭的功效。主治疥癣、湿疹瘙痒、疮疡、久泻久痢、吐衄下血、中风痰厥、癫狂痫等。
别名
矾石、羽涅、羽泽、理石、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
涩、酸,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能
本品具有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痰开闭的功效。
主治
1.主要用于疥癣、湿疹瘙痒、疮疡、久泻久痢、吐衄下血、中风痰厥、癫狂痫等。
2.西医诊为疥疮、真菌感染的皮肤病,湿疹证属湿热郁结者,皮肤浅表的化脓性炎症证属热毒壅聚者,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证属气虚不固者,以及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癫痫等证属痰涎壅盛者。
相关方剂
二味拔毒散(《太平圣惠方》)、白金丸(《本事方》)、玉关丸(《景岳全书》)。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体外试验证明明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高浓度时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产黑素类杆菌、核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他口腔杂菌等厌氧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和兼性厌氧菌淋球菌则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抗阴道滴虫作用:明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
3.收敛作用: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表明有强力凝固蛋白质的作用。临床利用这一收敛作用以止血、止汗和止泻等。
医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
2.《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3.《日华子》: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脏,治中风失音,疥癣。
4.《本草衍义》:其性却水,治涏药多须者,用此意尔。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出血如衄者,贴之亦愈。
5.《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吹喉;或调敷;或化水洗漱。生用偏于解毒杀虫,煅枯用偏于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
1.治中风卒倒,痰壅神昏,配猪牙皂,加强祛痰开闭之功,使吐出痰涎而甦,如《圣济总录》稀涏散。
2.治癫痫痰多,突然昏仆,口吐涯沫者,配郁金以豁痰开窍,如《本事方》白金丸。
3.治急喉风痹,痰壅气塞,呼吸困难,以皂角汁为丸或配僵蚕同用。
4.治痰饮喘嗽,胸膈胀满,配半夏、香附、生姜汁等燥湿化痰,理气宽胸之品。
5.治痈疽,疔毒,恶疮等症,配黄丹,加强解毒消疮作用,如《卫生宝鉴》二仙散。
6.治口舌生疮,枯矾配黄丹或朱砂为末外撒。
7.治齿龈肿痛,配蜂房为散剂煎水含漱。
8.治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者,用枯矾配生地、苦参煎汁滴鼻,以清热泄浊;鼻中息肉,不闻香臭,将枯矾粉与面脂和涂,或配硇砂共为细末,点息肉上腐蚀之。
9.治暴发火眼,疼痛不止,可用鸡蛋清调枯矾粉搽眼胞处,以清热止痛,如《审视瑶函》拈痛散。
10.治聤耳流脓,本品与脂为散吹入耳内,解毒敛疮,如《本事方》红绵散。
11.治疥疮瘙痒,常配硫黄、轻粉等药同用。
12.治一切干湿顽癣,可单用本品米醋调涂,或与石榴皮,或与羊蹄根捣研调涂,可加强杀虫止痒作用。
13.治老年人虚泻,久久不止,可配诃黎勒以涩肠止泻,如《圣惠方)诃黎勒散。
14.治休息痢不止,本品伍用硫黄、硝石温肾暖脾,导滞,如《圣惠方》白矾丸。
15.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配五倍子、血余炭、儿茶等收敛止血药同用以加强疗效。
16.治外伤出血,除单用外,或配乳香、松香研末外敷,以收敛止血。
配伍应用
1.白矾配青黛:白矾燥湿化痰;青黛凉血解毒。两药合用,能清热、凉血、燥湿。适用于黄疸,多研末冲服。
2.白矾配诃子:白矾收涩燥湿;诃子涩肠敛气。二药相配,可增强涩肠止泻的功效。适用于久泻、久痢、滑脱。
3.白矾配雄黄:白矾杀虫解毒、敛疮;雄黄燥湿解毒。两药配伍可,增强敛疮、杀虫、解毒的功效。外用适用于湿疮疥癣、瘙痒、流黄水等。
4.白矾配儿茶:二药都有收涩祛湿、敛疮止血的功效,相配则效力更强。适用于吐血、便血,外用可治口舌生疮、创伤出血。
5.枯矾配延胡索:枯矾收涩燥湿,敛疮止血;延胡索活血消瘀,行气止痛,二药相配,能敛疮燥湿、制酸止痛。适用于胃溃疡。
使用禁忌
本品味涩难服,内服不宜过量,易致呕吐;体虚胃弱者慎服。
不良反应
1.大量内服,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岀血性胃炎。其中毒症状为:牙龈溃烂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及岀血性胃炎。严重时,能岀现虚脱,甚至死亡。
2.口服中毒者,可用乳汁洗胃,内服镁盐作为抗酸剂;给予阿拉伯胶粉或西黄芪胶粉,以保护消化道,缓和黏膜对毒物的吸收;或静脉滴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300ml,补充液体,稀释毒素。对于虚脱者,可对症治疗。也可服中草药,如陈皮、半夏、茯苓各9g,甘草6g,白及15g,水煎,早晩服;或地榆炭15g,白及30g,藕节15g,黄连9g,共研为细末,每4小时冲服6g。
3.其预防措施为严格控制内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