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西南石梓
别名
小叶石梓、矮子常山、木质山海螺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入肺、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消积,截疟。
主治
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久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胃消食,理气镇痛,化痞截疟。”
,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久疟:(西南石梓)30g,草果9g。发作前2小时煎水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气,消积,截疟。
主治
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久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健胃消食,理气镇痛,化痞截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久疟:(西南石梓)30g,草果9g。发作前2小时煎水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后采根,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植物小叶石梓。
形态特征
小叶石梓又名:西南石梓。灌木或亚灌木,高0.3-3米;小枝圆柱形,纤细,有条纹,并有稀疏小皮孔,初被微柔毛,后脱落。叶对生,广卵形或卵状菱形,长1.5-2.5-(5)厘米,宽1.2-2.2-(3.5)厘米,顶端渐尖,并具小尖头,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略偏斜,全缘或在中部以下有1-2粗齿,表面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腺点,侧脉3-4对,叶柄长0.3-0.8厘米,有沟纵。聚伞花序1-3-(7)朵组成侧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式,花序顶端的叶常变为苞片状;花大深紫色,长3-4厘米;花柄短,近顶端有1对披针形小苞片,均被微柔毛;花萼钟状,长0.6-0.8厘米,具灰白色腺点和少数黑色盘状腺点,有5齿,裂齿卵状三角形,顶端钝圆,花冠二唇形,上唇短,全缘或2浅裂,下唇3裂,中裂片长而大,呈盔状,两面均疏生腺点,在花蕾期腺点黄色且有脱落性微腺毛,花冠管漏斗状;雄蕊4,二强,长雄蕊稍外露,花药叉开,花丝疏生腺点;花柱短于长雄蕊,稍长于短雄蕊,无毛,顶端不等2裂;子房无毛,疏生腺点。核果倒卵圆形,长1-1.5厘米,中果皮肉质,干后黑色,绉缩,着生于增大的碗状宿萼上,宿萼1/4包被果实。花期5-7月,果期7-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1700m的石灰岩丛林下、灌丛中或干燥荒坡上。
,,西南石梓的功能,西南石梓的主治,西南石梓的功效,西南石梓的用法用量,西南石梓的价格,西南石梓的临床应用,西南石梓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