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岩蒿
【拼音名】Yán Hāo
【别名】乌拉-音-沙巴嗄(蒙名)。
【来源】为菊种植物岩蒿的全草。夏、秋采挖,去净泥土,熬膏或晒干制炭。
【原形态】岩蒿,又名:山蒿。
半灌木或丛生的灌木状草本,高30~40厘米。根粗壮,木质化。茎直立,由基部分枝,枝细,有白毛,全体呈灰白色。叶为2回羽状细裂,裂片丝状线形,上面疏生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总苞钟形,直径3~4毫米,外被蛛丝状毛,全为管状花,黄色。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石质山坡或岩石裂缝。分布内蒙古及东北。
【性味】苦辛,平。
【用法用量】内服:膏,0.5~1钱;炭,1~3钱。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排脓。治偏头痛,咽喉肿痛,风湿。
【注意】年老、体弱,孕妇忌服。
【附方】治偏头痛,咽喉肿痛:白附子、葶苈子、岩蒿膏各等分。共研细面为丸,百草霜为衣如绿豆大。每晚服三至五分,温开水送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出处】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拼音名】Yán Hāo
【英文名】Herb of Shortlobed Wormwood
《中华本草》:岩蒿
【别名】骆驼蒿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brachyloba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去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山蒿 半灌木,高30-60cm。主根粗大,木质,垂直,稍扭曲。根状茎粗壮,木质。茎多数,丛生,稍纤细,基部分枝;茎、枝均被短绒毛。下部叶花期枯萎,茎叶互生,宽卵形或卵形,长2-4cm,pam 1.5-2cm,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3-4枚,裂片长椭圆形,长1-1.5cm,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征2-5枚,小例片狭线形,裂片先端钝,有小尖头,边反卷,叶柄长0.5-1.3cm;上部叶羽状全裂,裂片2-4枚;苞片叶3裂或不分裂,线形。头状花序卵球形或卵状钟形,常排成短总状花序或为穗状花序,有短梗或无梗;总苞卵形,长4mm,宽3.5mm;总苞片约3层,背面被短茸毛,边缘宽膜质;雌花10-15朵,花冠狭管状,背面疏生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甚长;两性花20-25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线形,花柱比花冠管长,有时中央数朵花不孕。瘦果卵圆形,长1mm,无毛。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阳坡草地、克质坡地、岩石缝隙中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熬膏,1.5-3。或炒炭研末,3-6 。
【注意】年老、体弱、孕妇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热消肿。主风湿痹痛;偏正关痛;咽喉肿痛
,中药材岩蒿的来源、处方、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岩蒿,中药材,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