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210029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7月第20卷第4期

  世纪之交,应该对中医研究的现状尤其是研究思路作一番思考,为今后中医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仅提出当前中医研究思路方面应该实现的几个转变,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讨论。

  1 从研究“人的病”向研究“病的人”转变

  简言之,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就在于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治“病的人”。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尊荣人”、“湿家”、“酒客”、“失精家”、“羸人”的提法,现代老中医大多不愿分专科,就是从中医重视整体,重视“病的人”这一思想出发的。而西医临床以疾病为单位的分科越来越细,专科越来越多,又是基于治“人的病”这种思想的。这两种思路各有利弊,现代中医研究应当各取所长。所以,目前比较通行的“辨病分型”的思路,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其本质是以“人的病”为背景的。是否可以从“病的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呢?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说俄罗斯一个专门研究伤员创伤化脓的研究小组,调查了100年中历次战争的伤员资料,发现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战争、什么卫生条件下,伤口化脓的比例均在7%~12%之间,那么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经10多年研究,发现与遗传学有关,特别是A型血的伤员其伤口化脓的可能性极大。这就是一个研究“病的人”的例子。中医在认识疾病中比较重视体质,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辨证很大程度上是辨体质。当前临床,老年病、慢性病很多,据统计,住院老人的入院诊断,平均是3种疾病,而死亡老人的病理解剖提示,平均有7处病理改变。所以,仅研究“人的病”是不够的。人是有心理的、有社会属性的高级生物体,其疾病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必须综合考虑,全面分析。仅从某种疾病出发,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的。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前提下控制人体的经验,认真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1]

,中医文化,中医思考,当前中医研究思路的几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