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

  望色是指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因而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望肤色、目睛、爪甲等部位。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青、黄、赤、白、黑)配五脏,故五色变化能反映相应脏腑的精血盈亏,光泽的变化能反映精气的盛衰。此外,病邪的性质、邪气部位等,也会通过色泽变化而有所反映。

  1.常色 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异。我国健康人面色应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2.病色 病色即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包括五色善恶与变化。五色善主要通过色泽变化反映出来,提示病情轻重与预后吉凶。其中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动风等均可出现。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部位。如面、唇、爪甲青白为寒,青黑晦暗为阳虚,青紫多为阳气大衰;面色青黑多为寒痛证;鼻头色青多腹中疼痛;面色青,喜热饮,尿清长或腹满下利,多为腹中寒痛;腹痛时作,泛吐清水,面色乍青乍白,多为虫积腹痛;.口唇青灰,常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赤色:主热。

  赤色属火,多为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常见于面、唇、舌、皮肤等部位。主病有实热、虚热之分。外感温热,可见面赤、发热;实热证可见高热、口渴、便秘、面赤;虚热证常见面色苍白而两颧嫩红或潮红,多发于午后;虚损劳瘵,多见两颧潮红、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

  黄色:主湿、虚、黄疸。

  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而致。常见于面部、皮肤及白睛等部位。面色淡黄而晦暗无泽者为萎黄,属脾胃气虚;面目虚浮淡黄者为黄肿,属脾虚湿盛;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色黄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证属湿热熏蒸,色黄晦暗如烟熏为阴黄,证属寒湿郁阻;小儿生后遍体皆黄,多为胎黄;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可见于疳积。病者黄色渐趋明润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若黄色转枯则为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白色:主虚、寒、失血。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多表现在颜面、口唇、舌及皮肤、爪甲、眼眦等部位。血虚者苍白无华;气虚者淡白少华;阳虚者色白无华而浮肿;肺脾气虚见面色淡白;面色青白多为寒证;产后面色胱白多为夺血伤气;猝然失血见苍白,为气随血脱之危候;若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其色可见黧黑、紫黑或青黑,多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面色黧黑,唇甲紫黯可见于肾阳衰微、阴寒凝滞的虚寒证;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妇人眼眶灰黑无华,多为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黑色浅淡为肾病水寒;鼻头色黑,目窠微肿多为水饮内停;色黑而肌肤甲错,为有瘀血;心病额见黑色为逆证;口黧黑色多为肾绝。

,中医文化,中医理论,四诊望诊之全身望诊-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