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代以来,壮医药知识有了新的积累,新的药物品种不断增加,对一些原有的药物也增加了一些新的用途,诊疗经验也进一步得到积累总结,有关壮医药知识的记载也有所增加。例如,成书于东汉年间的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的365味药中,壮医盛产的菌桂、牡桂、意苡仁、钟乳石等被收人。该书中”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品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
晋代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专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壮族用药,如”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交广俚俗多畜蛊毒,惟此草能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涉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遂解”。”雍,叶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方之奇疏也。冶葛有大毒,以雍汁滴其苗,当时萎死。世传魏武能但啖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 。壮族民间至今仍流传这一治疗经验。”豆寇花……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交州在当时包括广西部分地区。
晋代葛洪在所著《肘后方》中有关岭南壮医壮药的记载不少。如书中记载了岭南土俚(壮族先辈) 人治疗脚气病、防治沙虱毒(恙虫病)的经验,而对用毒、解毒方法尤为重视 , 多次提及。在论述毒箭时指出:”凡箭毒有三种,交广夷里焦铜作镞……才伤皮便红肿溃烂而死……若有中之,即使餐粪,或绞滤取汁饮之,并以涂疮上,须臾即定。”并指出,广西盛产的蓝青、藕、生葛根、干姜、雄黄、竹沥等皆可解之。广西盛产的鬼针草、生蓼、干姜、荆叶等,内服或外敷,可治毒蛇咬伤。对岭南地区的毒药记载更详:”岭南俚人毒药,皆因食得之,多不即觉,渐不能食,或心中渐胀,并背急闷,先寒似痒。”说明当时的岭南毒药中,缓发者危害亦不小。”若中毒微觉 , 即急取一片白银含一宿,银变色,即是药也。银色青是蓝药,银色黄赤是菌药,久久毒入眼,眼或青或黄赤。若青是蓝药,若黄赤是菌药。俚人有解治法,畏人得法,在外言合,或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余住久,与首领亲狎,知其药并是常用 “。并说所用的方药如生姜、常山、土常山、黄藤、都淋藤、蓝实、白花藤、甘草、甘蕉、芭蕉等”岭南皆有”。书中对某些传染病的认识,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卷七所记”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若不挑之,虫钻至骨,便周行人身,其与射工相似皆杀人。”并指出此病见于岭南。按此描述,与恙虫病生活形态、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等较符合,而且葛洪提到的一些预防方法,也都是有效的。
另外,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对于岭南的壮医壮药也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