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某,男,1岁半。
【初诊日期】 1993年5月6日。
【主诉】 发热、口腔溃烂3天。
【现病史】 患儿发热3天后,口腔内出现多处溃疡,面赤,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食,涎多,3天无大便,小便短黄。
【刻诊】 颊部、下唇内溃疡融合成片,牙龈充血,呈暗红色,咽部充血(廾),乳蛾稍大,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 口腔溃疡(中医:口糜)。
【辨证】 心脾积热。
【治法】 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药】 生地黄IOg,木通、滑石、牡丹皮、川牛膝、生大黄(后下)各6g,甘草梢、黄连各3g,灯心草3扎,淡竹叶5g,赤茯苓9g,3剂,水煎服。外用青黛散加少许蜂蜜调糊,涂口腔黏膜。
二诊(9日):药后症状大减,溃疡消失,面色红润,睡眠安静,主动进食,体温正常。舌淡红、薄白苔,脉细略滑。再服2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本案患儿因外感热邪,饮食积滞,热蕴脾胃,上熏口舌而发口糜,兼见烦躁啼哭,拒食,涎多,膀胱移热小肠,膈肠不便而大便不通,小便短黄;热毒炽盛,而发热、面赤,脉滑数。方取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化裁,以黄连、甘草梢、川牛膝、青黛散清热解毒凉血;灯心草、木通、滑石、淡竹叶清心除烦,大黄、生地黄通腑泻火,一通一润,津液免受其劫,达到大便畅通,里热下达,口糜得缓,是为“上病下取”之意,故疗效迅速而巩固。
[选自朱国强.小儿口糜验案3则.新中医,1 996,(7):39-40]
,中医文化,中医医案,口疮朱国强医案一心脾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