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某,男,7岁。

  【初诊日期】 2006年6月29日。

  【主诉】 眨眼伴异常发声1年。

  【现病史】 患儿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频繁眨眼,努嘴,偶有扭脖子,伴有咽中“吭吭”发声。曾就诊于儿童医院,诊断为“抽动症”,予氟哌啶醇1/8片,2次/日,服药2周后又配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而求诊于我院。患儿现可见耸鼻,努嘴,扭脖子及喉中不自主发出异声,无秽语,夜间睡眠时症状消失,每遇感冒及压力大时症状加重。平素烦躁易怒,纳欠佳,寐欠安,二便调。

  【查体】 神清,精神反应可。咽红,扁桃体未见肿大。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曾查脑电图示:未见异常。

  【诊断】 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抽动症)。

  【辨证】 肝阳上亢

  【治法】 平肝息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天麻15g,钩藤15g,生石决明15g,桑叶1Og,菊花1Og,陈皮lOg,半夏1Og,茯苓1 5,羌活9g,僵蚕9g,黄芩10g,白芍15g,甘草6g,当归15g,浮小麦30g,大枣3枚,葛根30g,射手;30g,焦山楂1Og,焦神曲lOg,炒麦芽lOg,砂仁6g,鸡内金6g,山豆根6g。7剂。

  二诊(2006年7月6日):症状减轻服前药7剂后,无耸鼻,仍有努嘴,及“吭吭”声,次数减少,患儿脾气急躁,纳欠佳,寐欠安,纳呆,便调。舌淡红,苔黄,脉略弦。前方减山豆根,加夏枯草15g,龙胆草15g。21剂。

  三诊(2006年7月27日):患儿服上药后,抽动减轻,仍有“吭吭”,自行停药5天,症状未见加重。现纳少,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继用前方治疗。14剂。

  四诊(2006年9月7日,):因上学患儿自行停药1个月,但抽搐仍较前减轻,“吭吭”消失,偶有努嘴,纳可便周。舌淡红苔白,脉平。继以前药巩固治疗。

  【按语】 本例患儿根据其症状及舌脉、素质等表现,辨证为肝阳上亢型。故治疗拟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阳化风故临床出现“抽动”诸症,肝火扰心,心神失养,故寐欠安;肝旺克脾,脾失运化,故纳欠佳。故此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白芍、当归护肝阴;桑叶、菊花疏散外风以防引动内风;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砂仁、内金、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运脾开胃,配陈皮、半夏、茯苓以健脾利湿;配羌活以解表,预防外邪;配葛根以柔颈,僵蚕、射干以利咽。诸药合用使肝阳得潜,肝风得息,心神得养,脾胃得运,诸症得解。

  [选自蒋明辉,韩晓丽.马融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二则.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10(5) : 71-72]

,中医文化,中医医案,马融医案――肝阳上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