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某,男,9岁。

  【初诊日期】 1 970年1月5日。

  【主诉】 反复全身浮肿1年。

  【现病史】 1年前曾患水肿,医谓是急性肾炎。治之半个月,肿消。不久复肿,如是反复多次。1969年5月后浮肿不消,某院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大量泼尼松、氢氯噻嗪、苯丙酸诺龙等治之半年,初则肿消,减后复肿,乃兼用中医。医云:脾肾阳虚,先后用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实脾以及六君、归脾等方治之,迄无效验。诊查:患儿全身浮肿,呈赤色圆月面,头发粗疏,不柔软,无光泽。性情躁,易怒易哭,大便时溏时硬,有时数日一行。小便黄短,晨起略多,以器盛之,则如肥皂泡状,经久不散。

  【查体】 脉浮弦而数(110/分),舌于红苔少。血象:白细胞9.2X lO^9/L,红细胞3.1X l0^12/L,血红蛋白8.lg/L。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白细胞少许。下面摘自患儿人院前8天在某院检查报告:血浆蛋白42g/L,A/G O.75/1.O,血胆固醇7. 3mmol/L,三酰甘油2.5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11. 5g。

  【诊断】 肾病综合征(中医:水肿)。

  【辨证】 气阴两虚

  【治法】 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方药】 第一阶段:当务之急以滋阴降火为宜,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味。泼尼松每天由30mg减为15mg,停用其他西药与温补食物。方药:龟甲24g,生地黄30g,知母15g,黄柏15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天冬15g,牡丹皮12g,白茅根30g。

  以此方为基础,随症加味,如肠胃不和加麦芽、山楂,口苦脘闷加竹茹、芦根等。除人院第10天感受冬温时邪,暂用辛凉轻剂3天外,此方服至20剂后,烦躁、易惕、口干诸恙递减。惟小便仍不利,浮肿未消,尿蛋白仍是(卅)。考虑此时真阴虽未充,然壮火已得制,目前脾虚水湿停滞之矛盾比较突出,转方以补脾行水为宜,,养阴清火为辅,投剂仍不宜温燥,用陈士铎《辨证录》之决水汤加减。

  第二阶段:车前子30g,连皮茯苓50g,赤小豆20g,王不留行15g,砂仁5g(用代原方之肉桂),加北沙参18g,扁豆30g,白茅根30g。加服知柏地黄丸6g,早、晚各吞服1次。

  每日坚持汤剂、丸剂并进,患儿尿量渐增,泡沫渐减,浮肿缓缓消退。1个月后泼尼松再减至每日lOmg。此法一直维持至3月上旬,患儿精神胃纳日佳,水肿消退一半左右,脉数减(90~95/分),舌赤亦渐淡。3月15日再往某院检查。血浆蛋白48g/L,A/G:O.85/1. O。虽略有好转,但仍不理想。此时内热证候消退已久,可渐进补益之剂,拟脾肾双补之法。

  第三阶段:黄芪21g,石韦18g,白术12g,防风1Og,大枣18g,生姜皮3g,连皮茯苓40g,扁豆24g,砂仁5g。加服六味地黄丸6g,早晚各吞服1次。并用食疗:山药30g,芡实30g,白果肉6g,猪瘦肉1OOg。煮作羹常食,此法治虚性蛋白尿,平稳有效。

  从此患儿日服黄芪、白术已不觉温燥,病情日轻。4月中旬,泼尼松减至每日5mg(维持至年底停用),4月底,浮肿已消退八九。5月初出院检查:红细胞42 X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浆蛋白55g/L,A/G:1.02/1.O。尿蛋白(+)。

  出院后,继续门诊观察治疗,常服六味地黄丸不辍,间歇服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芡实等,至年底停药,再往某院检查,已一切正常。至今20年未复发,已结婚生子矣。

  【按语】 本案初时阴虚火旺较为突出,故急以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大补阴丸合二至丸加味,服药20剂后烦躁、易怒、惊惕、口干诸恙递减,但小便仍不利,浮肿未消,尿蛋白仍(卅),此乃真阴虽未充,壮火已得制。但脾运未复,故水湿停滞之标象较为突出,转方以决水汤补脾行水为主,知柏地黄丸养阴清火为辅,如此汤剂、丸剂并进,泼尼松逐渐减量,水肿渐消,临床证候及实验室检查均有改善,说明真阴渐充。故第三阶段以防己黄芪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去防己之苦寒,易以石韦之清淡,加茯苓、扁豆补脾除湿,砂仁健脾行气,共奏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加服六味地黄丸,配以食疗,基本缓解出院。但此时浮肿仍有一、一,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仍偏低,尿蛋白未消尽,病未痊愈,尚有复发之可能。继以门诊观察,常服六味地黄丸以补肾。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芡实以补脾,坚持脾肾双补以治本,终得痊愈。

  [选自王志国.肾病综合征.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999:42]

,中医文化,中医医案,王志国医案―气阴两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