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沙虫草,中药材。为唇形科植物二齿香科科TeucriumbidentatumHemsl.的根或全草。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具有祛风,利湿,解毒之功效。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痢疾,湿疹,白斑。

别名

白花石蚕、野藿香、泡草、香柯柯

性味归经

辛、微甘,平。归脾、胃经。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常具早年残存的茎基,基部近圆柱形,上部四棱形,无槽,高60-90厘米,绿色,分枝常近水平,具不明显的向下弯曲的微柔毛。叶柄长5-9毫米,被不明显的微柔毛;叶片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呈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下延,边缘在中部以下全缘中部以上具3-4对粗锯齿,两面除中肋及侧脉被不明显微柔毛外无毛,下面具细乳突,侧脉4-6对,与中肋在两面明显隆起。轮伞花序具2花,在茎及短于叶的腋生短枝上组成假穗状花序,假穗状花序长1.5-4.5厘米,序轴上被微柔毛;苞片微小,卵圆状披针形,边缘被小缘毛,其余部近于无毛,与花梗等长或超过花梗;花梗长3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花萼钟形,前方基部一面臌,长4.6毫米,宽4毫米,外面除基部被微柔毛外余部无毛,喉部内面具毛环,10脉,二唇形,上唇3齿,中齿极发达,扁圆形,宽达3.5毫米,侧齿近圆形,微小,常附于中齿基部的两侧,下唇与上唇同高,2齿,极合生,缺弯常不达下唇长的1/3,各齿均具发达的网状侧脉。花冠白色,长约1厘米,外面无毛,冠筒稍伸出,长约5毫米,宽1.8毫米,唇片与花冠筒成直角,中裂片极发达,近圆形,内凹,直径3毫米,先端圆,基部渐收缢,前方一对侧裂片长圆形,长1.2毫米,宽0.8毫米,后方一对侧裂片近圆形,长1.2毫米,宽1.5毫米。雄蕊超出花冠筒一倍,药室平叉分,肾形。花柱稍超出雄蕊,先端2浅裂。花盘小,盘状,全缘。子房球形,4浅裂。小坚果卵圆形,长1.2毫米,宽1毫米,黄棕色,具网纹,合生面为果长1/2。

分布区域

生于山地林下。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

功能

本品具有祛风、利湿、解毒的功效。

主治

用于感冒,头痛,鼻塞,痢疾,湿疹,白斑。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撒尔维亚石蚕有较持久的降压作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减少胆汁分泌,使肠蠕动加快,有中等程度的解痉作用。对四氯化碳中毒产生肝损害动物有促进肝脏再生效果。

医家论述

《贵州草药》:“健脾利湿,解毒。治痢疾,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