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障碍临床上常表现为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常见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胃肠手术后、代谢性疾病、肌源性疾病等。中医学中的痞证、嗳气、呕吐、呃逆等与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相似且治疗方法多,效果良好,副作用少。遵循有诸内必形诸外经络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而形成的内病外治中药敷脐外治法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于下
中药敷脐能达腠理,通经脉
敷脐疗法是从病人脐部给药,保留一定时间,通过皮肤吸收使药力作用于人体,产生治疗效果。它具有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廉价安全等特点。外治大师吴师机说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中药敷脐和内治疗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神阙穴(脐)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之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 脐又为冲、任脉循环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因此中药敷脐将药物敷于皮肤,能达到腠里之中,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渗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
外治专家吴师机说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目前很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一类中药的促透作用。吴震西报道,麝香、冰片、肉桂等一类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还有促透作用。离体动物实验表明,这一类药物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1.中药敷脐治疗腹泻
杨侃报道敷脐辨证治疗小儿泄泻663例总有效率达到91.1%,寒证用丁香、肉桂、藿香正气水调敷 湿热证用三黄粉(黄芩、黄连、黄柏)和大蒜叶调敷 伤食证用芒硝调敷 阳虚证用丁香、肉桂、生姜汁调敷。肖春林采用暖脐散(胡椒、花椒、吴茱萸)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治疗腹泻,疗效显著。刘绍芬等用脐疗散治小儿腹泻(苍术、砂仁、陈皮、丁香)混合研成粉末状,装入做好的棉纸袋中即成,114例中结果痊愈105例,占92%,好转9例,占8%。吉水合用胡椒粉敷脐治婴幼儿腹泻,以填平肚脐为度,隔日换药一次,本组60例,结果痊愈54例,占90%,有效6例,总有效率100%。曾清井用止泄散(吴茱萸、炒苍术各60g,公丁香15g,白胡椒、木香各6g)上药研粉,每次取药粉2~3g,用热稠米汤调匀,敷于脐部,纱布覆盖,结果52例中敷脐1次腹泻停止者16例 2次停止者22例 3次停止者16例 腹泻逐渐减少者6例 经4次敷药后基本好转,无无效病例。孙增才等用中药敷脐疗法治疗婴幼儿寒性腹泻,结果治疗组痊愈132例,有效54例,有效率100% 对照组痊愈46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有效率86%。
2.中药敷脐治疗肠麻痹
龚旭初用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末敷脐用于阑尾炎术后功能恢复,出现肛门排气时间16~40小时,平均23小时,对照组排气时间22~72小时,平均41小时。刘爱芬观察中药敷脐在腹部手术后对肠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于对照组(P《 0.01),表明中药敷脐有明显的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作用。孟昭澍、柴莉等对86例小儿肠痉挛采用中药理气祛痛膏敷脐并进行临床观察,3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颠茄等止痛药。结果 显效61例,占71%,有效17例,占19%,无效9例,占10%。何秀云探讨解除腹部术后肠胀气更为有效的方法,随机将150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中药敷脐法(即神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敷脐治疗腹部术后肠胀气效果良好。马朝群等观察加味暖脐散敷脐对胃肠手术后肠功能的影响,试验组术后12小时起应用加味暖脐散敷脐,胶布封贴 对照组仅胶布封贴脐部,于术后18小时起观察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并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5天检测血清胃动素及促胃液素,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学在中药敷脐这方面对胃肠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目前脐疗机制和对敷脐药物加以现代科学技术验证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去挖掘和探索。敷脐疗法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我们还应当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在研究经络学说的同时,使这一简、便、易、效之法更广泛应用于胃肠蠕动困难及其他服药困难的婴幼儿及老年人,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中药敷脐,通经脉,胃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