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苜蓿根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入肝、肾经
毒性
无毒《食鉴本草》
药材分类
植物
,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
2、《纲目》:“治砂石淋痛。”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尿路结石,南苜蓿根15-30g。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2、治尿路结石,鲜苜蓿根捣汁温服,每次半茶杯,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3、治夜盲症,鲜苜蓿根30g。切碎,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主治
热病烦满,黄疸,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1、《新修本草》:“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
2、《纲目》:“治砂石淋痛。”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尿路结石,南苜蓿根15-30g。水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2、治尿路结石,鲜苜蓿根捣汁温服,每次半茶杯,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3、治夜盲症,鲜苜蓿根30g。切碎,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根圆柱细长,直径0.5-2cm,分枝较多。根头部较粗大,有时具地上茎残基。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皮孔少且不明显。质坚而脆,断面刺状。气微弱,略具刺激性,味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苜蓿。
形态特征
1、南苜蓿,别名黄花草子、磨盘草子《中药大辞典》,苜齐头、草头、金花菜(江苏)。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稍直立,高约30cm,基部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柄长约5mm,有柔毛;托叶卵形,长约7mm,宽约3mm,边缘有细裂锯齿。叶片阔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l.5mm,宽0.7-lc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细锯齿,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两侧小叶略小。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6朵;花萼钟状,深裂,萼齿披针形,有疏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翼瓣椭圆形,龙骨瓣直立;雄蕊10,二体。荚果螺旋形,直径约0.6cm,边缘具有钩的刺。种子3-7颗,肾形,黄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2、紫苜蓿,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粗而长。茎直立或有时斜升,多分枝,无毛或疏生柔毛。三出复叶;托叶狭披针形或锥形,长5-lOmm,全缘或稍有齿,下部与叶柄合生;小叶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30mm,宽3.5-13mm,先端钝或圆,具小刺尖,基部楔形,叶缘上部有锯齿,中下部全缘,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疏生柔毛。短总状花序腋生,具5-20多朵花,花通常较密集;苞片小,条状锥形;花萼筒状钟形,有毛。萼齿锥形或狭披针形;花紫色或蓝紫色。荚果螺旋形,通常卷曲1-2.5圈,密被毛,无刺。种子小,肾形,1-10颗。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区域
1、南苜蓿:分布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2、紫苜蓿: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西北地区。
生长环境
1、南苜蓿:栽培或生于排水良好的土壤。2、紫苜蓿:生于旷野和田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苜蓿根的功能,苜蓿根的主治,苜蓿根的功效,苜蓿根的用法用量,苜蓿根的价格,苜蓿根的临床应用,苜蓿根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