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黄花

别名

大地丁草、黄花谷拔、拔脓消、胶粘根、黄花猛、千斤遂、黄花仔、乏力草、小本黄花草、细迷马桩棵、黄花地挑花、脓见愁、黄花猛、地膏药、黄花稔、黄金树、吸血草、生扯拢、疔疮药、梅肉草、硬枝黄花仔、黄仔草、赐米

性味归经

甘、辛,凉。肝、胃、大肠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高热,咽喉肿痛,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证,风湿痿弱,头晕,劳倦乏力,痔血,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大剂量可用至9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1、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

2、祛痰润滑作用。

3、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清凉拔毒,消肿排脓。敷疔疮,疖疮,炮码伤。”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主治感冒高烧,黄疸,慢性溃疡,腰腿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疔疮:黄花母生叶,黄糖少许共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2、治外伤出血:黄花稔头适量,捣敷创口。(《闽东本草》)

3、治颈淋巴结结核:地膏药60g,炖肉服,并以鲜叶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79年)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高热,咽喉肿痛,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证,风湿痿弱,头晕,劳倦乏力,痔血,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大剂量可用至90g。外用:适量,捣敷。

药理作用

1、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

2、祛痰润滑作用。

3、抗炎作用。

相关论述

1、《广西中药志》:“清凉拔毒,消肿排脓。敷疔疮,疖疮,炮码伤。”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主治感冒高烧,黄疸,慢性溃疡,腰腿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疔疮:黄花母生叶,黄糖少许共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2、治外伤出血:黄花稔头适量,捣敷创口。(《闽东本草》)

3、治颈淋巴结结核:地膏药60g,炖肉服,并以鲜叶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79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长短不一,幼枝被星状柔毛,老枝无毛,有网眼状纹理。叶多破碎,卷缩,完整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叶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被星状柔毛。花生于叶腋,黄色。气微香,味淡。以干燥,无泥砂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锦葵科植物白背黄花稔。

形态特征

白背黄花稔又名:菱叶拔毒散。直立亚灌木,高约1m。分枝多,枝被星状绵毛。叶互生;叶柄长3-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纤细,刺毛状,与叶柄近等长;叶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mm,宽6-20mm。先端浑圆至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星状柔毛至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cm,密被星状柔毛,中部以上有节;萼杯形,长4-5mm,被星状短绵毛,裂片5,三角形;花黄色,直径约1cm,花瓣倒卵形,长约8mm,先端圆,基部狭;雄蕊柱无毛,疏被腺状乳突,长约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径6-7mm,分果爿8-10,被星状柔毛,先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分布区域

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北等地。

生长见习

生于山坡灌丛间,旷野和沟谷两岸。

,,黄花母的功能,黄花母的主治,黄花母的功效,黄花母的用法用量,黄花母的价格,黄花母的临床应用,黄花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