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瓜藤

别名

过江龙、土瓜、地蜈蚣、过山龙、牛马藤、过石龙、铺地蜈蚣、地瓜茎、牛托鼻、拦路虎、地木耳、野地瓜藤、霜坡虎、爬地牛奶、钻地龙、遍地金、地板藤、地枇杷、万年扒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肺、肝、脾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

肺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小儿消化不良,风湿疼痛,经闭,带下,跌打损伤,痔疮出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瘀滞者勿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1、《天宝本草》:“专治红白两痢症。”

2、《分类草药性》:“叶,包疮毒。”

3、南药《中草药学》:“收涩,活络。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久泻,断手再植,刀斧伤。”

4、《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尿路感染,白带,感冒。”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相关配伍

1、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地枇杷150g,水煎去渣,浓缩至300ml。每次10ml,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地枇杷1500g,加水10000ml,煎至3000ml。成人每次服100ml,每日2次,小儿消化不良每次服20-30ml。(《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疥癣,荨麻疹:地板藤藤叶。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4、治蛔虫症:地板藤鲜叶3-9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

肺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小儿消化不良,风湿疼痛,经闭,带下,跌打损伤,痔疮出血,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湿热瘀滞者勿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1、《天宝本草》:“专治红白两痢症。”

2、《分类草药性》:“叶,包疮毒。”

3、南药《中草药学》:“收涩,活络。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久泻,断手再植,刀斧伤。”

4、《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尿路感染,白带,感冒。”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

相关配伍

1、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地枇杷150g,水煎去渣,浓缩至300ml。每次10ml,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地枇杷1500g,加水10000ml,煎至3000ml。成人每次服100ml,每日2次,小儿消化不良每次服20-30ml。(《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疥癣,荨麻疹:地板藤藤叶。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4、治蛔虫症:地板藤鲜叶3-9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直径4-6mm,常附有须状不定根。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具纵皱纹,幼枝有明显的环状托叶痕。质稍硬,断面中央有髓。叶多皱折,破碎;完整叶倒卵状椭圆形,长1.5-6cm,宽l-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灰绿色至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网脉明显。纸质易碎。气微,味淡。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桑科植物地瓜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茎圆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节略膨大,触地生细长不定根。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6-8cm,宽l-4cm,先端钝尖,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上面绿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浅绿色,沿脉被短毛;具三出脉,侧脉3-4对。隐头花序,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常埋于土内,球形或卵圆形,直径1-2cm,成熟时淡红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果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低山区的疏林、山坡、沟边或旷野草丛中。

,,地瓜藤的功能,地瓜藤的主治,地瓜藤的功效,地瓜藤的用法用量,地瓜藤的价格,地瓜藤的临床应用,地瓜藤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