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岩笋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接骨

主治

肺热喘咳,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止咳平喘,接骨。治刀伤,咳喘。”

2、《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接骨。主治骨折。”

3、《云南中药志》:“用于肺热咳喘,胃脘痛,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咳喘:岩笋30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跌打损伤,刀枪伤:岩角9-15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云南中草药》)

附注

本品多为外用。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接骨。

主治

肺热喘咳,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止咳平喘,接骨。治刀伤,咳喘。”

2、《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接骨。主治骨折。”

3、《云南中药志》:“用于肺热咳喘,胃脘痛,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咳喘:岩笋30g。煨水服。(《贵州草药》)

2、治跌打损伤,刀枪伤:岩角9-15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云南中草药》)

附注

本品多为外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开水烫后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兰科植物笋兰。

形态特征

地生或附生草本,高30-55厘米,地下具粗短根状茎及大量纤维根。茎直立,较粗壮,圆柱形,通常具10余枚互生叶,基部有数枚抱茎鞘,初时全部包藏于叶鞘内,秋季叶脱落后仅留筒状鞘,貌似多节竹笋。叶薄纸质,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具筒状鞘并抱茎,有关节,花后叶片凋落仅留下筒状鞘;筒状鞘长2-4厘米,后期变为干膜质。总状花序长4-10厘米,具2-7朵花;花苞片大,宽椭圆形至狭椭圆形,舟状,长3-5厘米,薄革质,宿存;花梗和子房长2.5-3厘米;花大,白色,唇瓣黄色而有橙色或栗色斑和条纹,仅边缘白色;萼片狭长圆形,长4-5厘米,宽约1.5厘米,先端渐尖;花瓣与萼片近等长,稍狭;唇瓣宽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几不裂,长4-5厘米,宽2.5-3厘米,上部边缘皱波状,有不规则流苏或呈啮蚀状;唇盘上部有5-6枚褶片,褶片不规则裂成短流苏;基部的距圆筒状,长约1厘米,宽3-3.5毫米,先端钝;蕊柱长约2厘米。蒴果椭圆形,长约4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6月,果期不详。

分布区域

分布于四川、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0-2300m的阔叶林下岩石上或沟边。

,,岩笋的功能,岩笋的主治,岩笋的功效,岩笋的用法用量,岩笋的价格,岩笋的临床应用,岩笋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