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走游草

别名

藤五甲、蛇蜈巴、小五爪金龙、五叶崖爬藤、上树蜈蚣、痰五加、五加皮、岩五加、毛五加、小走游草、钝叶小五爪金龙、小红藤、小红药、铜丝绊、爬山虎、红五加、五爪金龙、走游藤、通气藤。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归肝、脾、肾经

毒性

小毒《广西本草选编》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流注痰核,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撒、麻油调涂。

注意事项

本品有小毒,孕妇忌服。

相关论述

1、《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湿,活血,解毒。”

2、《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活络,活血止痛。”

3、《湖北中草药志》:“祛风除湿,解毒消痈。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痨伤,痈肿疮毒,带状疱疹,丹毒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关节骨痛:走游草煨酒服,并用走游草捣绒或用服后之药渣外包患部。(《重庆草药》)

2、治风湿关节炎,风湿筋骨痛:崖爬藤、筋骨草、络石藤、威灵仙各9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治跌打损伤:走游草60g。泡酒服。(《贵州草药》)

附注

本种植物的变种光叶崖爬藤与正种区别为枝叶光滑无毛,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分布于云南,当地以根入药,叫小九节铃,性寒味涩微苦,能接骨生肌,止血消炎。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流注痰核,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撒、麻油调涂。

注意事项

本品有小毒,孕妇忌服。

相关论述

1、《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祛风湿,活血,解毒。”

2、《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活络,活血止痛。”

3、《湖北中草药志》:“祛风除湿,解毒消痈。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痨伤,痈肿疮毒,带状疱疹,丹毒等症。”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关节骨痛:走游草煨酒服,并用走游草捣绒或用服后之药渣外包患部。(《重庆草药》)

2、治风湿关节炎,风湿筋骨痛:崖爬藤、筋骨草、络石藤、威灵仙各9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治跌打损伤:走游草60g。泡酒服。(《贵州草药》)

附注

本种植物的变种光叶崖爬藤与正种区别为枝叶光滑无毛,小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分布于云南,当地以根入药,叫小九节铃,性寒味涩微苦,能接骨生肌,止血消炎。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全株,去净泥沙及杂质,切碎,晒干;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藤茎细长,节间较长,叶紫红色,略肉质。根少。以根入药尤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葡萄科植物崖爬藤、毛叶崖爬藤。

形态特征

1、崖爬藤:常绿或半常绿木质藤本。小枝稍有棱,被柔毛;卷须有数个分枝,顶端有吸盘。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7-11cm,被柔毛,有苞片;小叶通常5,有时3,中间小叶菱状倒卵形,长1.5-4.5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生小叶常偏斜,基部常不对称,两面无毛,边缘有稀疏的具尖头的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粉白色或锈色。花单性,伞形花序长约2cm;花小,黄绿色;花梗长0.5-1cm,有毛;花萼小,近无齿,浅碟状;花瓣4,卵形,长约3mm,顶端具极短的角;雄花有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药近圆形,花盘贴于子房基部,不显著;雌花子房无毛,宽圆锥状,柱头4裂。果序长达6cm,浆果球形或倒卵形,长5-7mm,熟时黑紫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2、毛叶崖爬藤:本变种与崖爬藤的区别为小枝和叶均被毛,叶片先端渐尖。

分布区域

1、崖爬藤: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2、毛叶崖爬藤: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1崖爬藤:生于海拔800-1400m的林下阴湿处或岩石壁上。

,,走游草的功能,走游草的主治,走游草的功效,走游草的用法用量,走游草的价格,走游草的临床应用,走游草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