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刺毛黧豆
中文其他名称:刺毛黧豆(海南植物志)
拉丁名:Mucuna pruriens (Linn.) DC.
分类学概念出处:Mucuna pruriens (Linn.) DC. Prodr. 2: 405. 1825
异名:Carpopogon niveus Roxb. Carpopogon pruriens (L.) Roxb. *Dolichos pruriens L. !Dolichos pruriens L. Mucuna axillaris Baker Mucuna bernieriana Baill.
一年生、半木质缠绕藤本。茎具细纵沟槽;枝纤细,被紧贴的柔毛,渐变无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的大小变化大,长可达46厘米;托叶长3-4毫米,脱落;叶柄长8-26厘米,被柔毛;顶生小叶椭圆形或卵状菱形,长(7-)14-16厘米,宽(4.5-)8-10厘米,先端圆,急尖或变狭成短尖头,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侧生小叶极偏斜,长7-19厘米,基部稍截形或稀心形,上面初被毛,渐变无毛,下面薄被灰白色绢毛;侧脉每边5-8;小托叶锥状,长4-5毫米;小叶柄长5毫米,被浅褐色茸毛。总状花序腋生,长而下垂,长15-30厘米,每节生2-3朵花,花序先端2/3有花,最下面无花部分无苞片;花梗长2-4(-6)毫米。密被毛;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被毛,在花开放后脱落;花萼密被浅棕色短毛,萼筒宽杯状,长5毫米,宽10毫米,2侧齿宽三角形,长2-4毫米,宽1.5-3(-3.5)毫米,最下齿狭三角形,长6-10毫米,宽2-3毫米;花冠暗紫色;旗瓣长1.6-2.5厘米,长为龙骨瓣的1/2-2/3,先端圆,微凹,边缘具睫毛,翼瓣长2-4厘米,宽约1.2厘米,比龙骨瓣短或近等长,先端圆,瓣柄长约4毫米,耳长约1毫米,边缘具睫毛,龙骨瓣长2.8-4.2(4.5)厘米,瓣柄长约5毫米,耳长1-2毫米;雄蕊管长2-2.7厘米;胚珠约6。荚果长圆形,但不具念珠状,稍呈S形,长5-9厘米,宽0.8-2厘米,厚5毫米,密被深褐色,橙色或金黄色长硬刺毛,边缘加厚,中央具槽,有时具脊,表面有或无不规则纵皱纹;种子3-6颗,浅黄褐色,褐色至黑色,椭圆形,长0.9-1.78(-2)厘米,宽0.4至1.3厘米,厚(3-)4-10毫米,种脐长3-6毫米,仅占种子周长之1/8. 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国内分布:云南南部、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安龙),海南和广西(西北部)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美洲、热带非洲和马达加斯加
生境:生于平地至1700米的疏林、混交林或在灌丛中,或在河边、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