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野苦荬菜

别名

苦荬菜(江苏、福建)、秋苦荬菜、墓头回(江苏)、牛舌菜、稀须菜、盘儿草、山林水火草

性味归经

味苦、微酸、涩,性凉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止带。

主治

子宫颈糜烂,白带过多,子宫出血,下腿淋巴管炎,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乳痈疖肿,烧烫伤,阴道滴虫病。

用法用量

3~5钱(鲜用1两)。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疖肿);干品研末油调外搽(烧烫伤);煎水熏洗(阴道滴虫)。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止带。

主治

子宫颈糜烂,白带过多,子宫出血,下腿淋巴管炎,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乳痈疖肿,烧烫伤,阴道滴虫病。

用法用量

3~5钱(鲜用1两)。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疖肿);干品研末油调外搽(烧烫伤);煎水熏洗(阴道滴虫)。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野苦荬属植物野苦荬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茎。地上茎直立,高30-80cm。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具疏缺刻或三角状浅裂,边缘有小尖齿,基部渐狭成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成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呈伞房或圆锥状排列;总苞钟状;花黄色,全为舌状。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花期秋末至翌年初夏。

分布区域

我国南北各省区,在国外,远东,蒙古,日本,朝鲜及越南也有。

生长环境

喜生于土壤湿润的路旁、沟边、山麓灌丛、林缘的森林草甸和草甸群落中,多散生,局部可成为优势种,形成小群落。

生长见习

耐寒、抗热,微酸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但以排灌良好,有机质多而肥沃的土壤生长最好。再生快,抽茎前刈割后能很快抽出嫩叶,抽茎后长势减弱,但仍能从叶腋间抽出新茎,北京地区7月抽茎,8月上旬陆续开花,9月种子成熟。

繁殖方式

种子小而轻,要求整地细,可以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北方多春播或冬播寄籽,南方可秋播,播种量每公顷7.5kg,育苗时只需1.5-4.5kg,播深2-3cm。

病虫防治

开花结实期易发生蚜虫和白粉病,但已到生长后期对产量影响不大。

,,野苦荬菜的功能,野苦荬菜的主治,野苦荬菜的功效,野苦荬菜的用法用量,野苦荬菜的价格,野苦荬菜的临床应用,野苦荬菜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