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竿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秋冬二季采收。砍破竹竿,取出生用。本品味甘,性寒;归心、肝经。传统认为其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等功效。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基本信息

【别名】

竹膏、天天竺黄、竹糖、天竹黄、竹黄。

【来源产地】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薄竹等竹节间储存的伤流液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主要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灰白色、乳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性味】

甘,寒。归心、肝、肺经。

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主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传统应用】

1、天竺黄配胆南星:天竺黄长于化痰清热定惊,为儿科痰热惊风常用药,合胆南星同用,其功益强,可治痰热惊风及癫痫痛。若用治中风痰迷不语加配牛黄、石菖蒲,可豁痰开窍醒神。

2、天竺黄配半夏曲:天竺黄清热化痰,半夏曲化痰健脾,两药配伍宜于小儿痰热交炽,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

3、天竺黄配僵蚕、蝉蜕:天竺黄、僵蚕能清热化痰定惊止痉,僵蚕、蝉蜕且能宣散风热,三药合用,宜于小儿惊热夜啼者。

4、天竺黄配桑白皮:两药皆能清化痰热,桑白皮又长于泻肺定喘,配伍合用,宜于痰热咳喘者。

【临床新用】

1、烧烫伤 :有报道称,用从天竺黄中提取的竹红菌甲素和乙素的混合物制成的喷雾剂,局部喷涂治疗烧烫伤,若早期应用,尤对浅11度烧伤创面有效。其具有成膜快,透气性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优点。

中医认为烧烫所致的皮肤损伤属邪实热毒证。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治宜清泻火热,解毒愈疮。天竺黄性寒而能清热解毒,自古即常外用疗疮,如《本草正》中称:“亦治金疮“。药理学亦表明,竹红菌乙素确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且提高痛阀的强度优于西药消炎痛。故是方单用外喷即可奏效。

2、百日咳:用天竺黄配娱蛤、生甘草等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3岁者服1.5~2g,4~6岁者服2.5~3g,7~12岁者服5g,每日3次,共治疗百日咳患儿80例。结果:显效42例,有效34例。

中医认为百日咳的发病与疫毒感染有关,病机以疫毒内陷,痰热壅肺,肃降失职,气逆于上为关键,故临床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天竺黄有较强的化痰清肺,定惊止痉之功,为治儿科痰热奎肺证之要药。是方用之,痰热既除,则痉咳可愈。

3、高热惊厥: 用天竺黄配地龙、蝉蜕、钩藤、夜交藤、川楝子、甘草、石膏等药制方,每日1剂,水煎取液,分9次喂服,共治疗40例。结果:服药6~10日而愈者12例,12~20日而愈者6例,21~40日而愈者16例,41日以上而愈者5例。

高热惊厥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急重症,中医将其归于“惊风”范畴。经辨证认为病机以热邪炽盛,燔灼肝经,津伤风动为关键,同时兼有痰热闭窍之象。天竺黄兼备清心泻火,

使用方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研末服,每次0.6~1g。

【注意事项】

天竺黄与竹沥功效相近,但大竺黄药性和缓,不能透络搜痰,长于定惊;竹沥性寒滑润,涤痰达络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