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Coicis Semen
别名
薏米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薏苡仁、麸炒薏苡仁)
,薏苡仁,中药名。为禾本科薏苡属植物薏苡Coix lacryma 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主治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或入散剂。
不良反应
治疗扁平疣时,多数病例在皮疹消失前发生治疗反应,表现为皮疹增大变红,炎症加剧,继续用药数日后反应消失。
禁忌
饮食禁忌:加碱同煮,易破坏其所含维生素,宜忌之。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素、薏苡仁内酯,以及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低浓度脂肪油对蛙的离体心脏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对兔耳壳血管灌流,低浓度时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使之扩张,家兔静脉注射,能使之血压下降。薏苡素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缩振幅减低,频率减慢,但对兔耳血管无影响。给家兔静脉注射,能引起血压下降。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薏苡仁有镇静、镇痛作用。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薏苡仁油(主要为棕榈酸及其脂),小量兴奋呼吸,大量麻痹(中枢性)作用,但对肺血管显著扩张。
4、抗癌作用:薏苡仁醇提物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
5、此外,薏苡仁尚有诱发排卵、降温与解热、抑制胰蛋白酶、抗菌、抑制多突触反射、降血糖、降血钙、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2、《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2、《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3、《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相关配伍
1、薏苡仁配白术:薏苡仁长于利水渗湿;白术长于益气健脾燥湿。二药共用,可增强其健脾祛湿之功。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大便溏泻、身倦乏力者。
2、薏苡仁配冬瓜皮:薏苡仁长于健脾利水;冬瓜皮长于利水消肿。二药合用,有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湿热盛而脾虚之浮肿、小便短少者。
3、薏苡仁配麻黄:薏苡仁长于除湿通痹;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二药伍用,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适用于风湿在表、一身尽痛、筋脉不伸之痹证。
4、薏苡仁配通草:薏苡仁长于利湿热健脾;通草长于清热利湿。二药伍用,有清热利湿健脾之功效。适用于湿热蕴脾所致之小便不利、纳呆乏力者。
鉴别用药
1、生薏苡仁、炒薏苡仁与麸炒苡仁:生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生薏苡仁在临床应用时用于水肿,因其利湿作用弱,宜于轻证,尤适用于脚气水肿小便不利、肠痈、肺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以及温病邪在气分等。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性偏平和,二者功效相似,长于健脾止泻,只是炒薏苡仁渗湿作用较强,麸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胜,制品多常用于脾虚有湿的泄泻。薏苡仁的糯米炒、盐制、土炒等炮制方法近代仅在个别地区保留下来,现已不常见。麸炒虽是近代出现的炮制法,但已被《中国药典》规定为法定的方法。临床生用为主,炒制多用于健脾。因作用较弱,用量宜大。对于湿热所致下肢痹证,生品尤为适宜。
2、薏苡仁与茯苓:两者都能健脾利湿,且均归脾经,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相须应用。但薏苡仁作用缓和,需要大量应用才见其效。薏苡仁性寒能清热排脓,入肺胃经,对于肺痿、肺痈、肠痈之证是为常用;且又擅长祛筋骨肌肉之湿邪,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等尤为适宜。而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归心肾二经,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作用较好,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3、薏苡仁与冬瓜子:两者均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为治疗肺痈、肠痈常用药。但冬瓜子上能清肺热,下能导大肠积滞,善于滑利大肠,故大肠湿热蕴积,大便不爽之证,用之更好。薏苡仁则功善健脾利湿,湿盛之腹胀、食少泄泻、痹痛、水肿、带下等,较为常用,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砂石热淋;又擅长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能渗湿除痹,缓和挛急,风湿痹痛偏热者适用。
相关药品
四妙丸、风痛安胶囊、参苓健脾胃颗粒、前列舒丸。
相关方剂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三仁汤《温病条辨》、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药膳食疗
薏苡仁炖鸡:
1、功效:补益元气,美容护肤。
2、原材料:鸡1只,薏苡仁20g,绍酒、精盐、葱花、姜丝、胡椒各适量,橙子1个。
3、做法: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将鸡肉连骨切成约3厘米的方块,放入深锅内,加水约10杯,加入薏苡仁。先用猛火煮滚,继用文火煮2小时,以鸡肉煮烂能离骨为度,起锅前。加入备好的酒、盐、葱、姜、椒、橙子汁等调味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
主治
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或入散剂。
不良反应
治疗扁平疣时,多数病例在皮疹消失前发生治疗反应,表现为皮疹增大变红,炎症加剧,继续用药数日后反应消失。
禁忌
饮食禁忌:加碱同煮,易破坏其所含维生素,宜忌之。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素、薏苡仁内酯,以及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维生素B1等。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低浓度脂肪油对蛙的离体心脏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对兔耳壳血管灌流,低浓度时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使之扩张,家兔静脉注射,能使之血压下降。薏苡素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缩振幅减低,频率减慢,但对兔耳血管无影响。给家兔静脉注射,能引起血压下降。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薏苡仁有镇静、镇痛作用。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薏苡仁油(主要为棕榈酸及其脂),小量兴奋呼吸,大量麻痹(中枢性)作用,但对肺血管显著扩张。
4、抗癌作用:薏苡仁醇提物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
5、此外,薏苡仁尚有诱发排卵、降温与解热、抑制胰蛋白酶、抗菌、抑制多突触反射、降血糖、降血钙、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2、《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2、《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3、《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相关配伍
1、薏苡仁配白术:薏苡仁长于利水渗湿;白术长于益气健脾燥湿。二药共用,可增强其健脾祛湿之功。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大便溏泻、身倦乏力者。
2、薏苡仁配冬瓜皮:薏苡仁长于健脾利水;冬瓜皮长于利水消肿。二药合用,有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湿热盛而脾虚之浮肿、小便短少者。
3、薏苡仁配麻黄:薏苡仁长于除湿通痹;麻黄长于发汗解表利水。二药伍用,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适用于风湿在表、一身尽痛、筋脉不伸之痹证。
4、薏苡仁配通草:薏苡仁长于利湿热健脾;通草长于清热利湿。二药伍用,有清热利湿健脾之功效。适用于湿热蕴脾所致之小便不利、纳呆乏力者。
鉴别用药
1、生薏苡仁、炒薏苡仁与麸炒苡仁:生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生薏苡仁在临床应用时用于水肿,因其利湿作用弱,宜于轻证,尤适用于脚气水肿小便不利、肠痈、肺痈、风湿痹痛、筋脉挛急以及温病邪在气分等。炒薏苡仁和麸炒薏苡仁性偏平和,二者功效相似,长于健脾止泻,只是炒薏苡仁渗湿作用较强,麸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胜,制品多常用于脾虚有湿的泄泻。薏苡仁的糯米炒、盐制、土炒等炮制方法近代仅在个别地区保留下来,现已不常见。麸炒虽是近代出现的炮制法,但已被《中国药典》规定为法定的方法。临床生用为主,炒制多用于健脾。因作用较弱,用量宜大。对于湿热所致下肢痹证,生品尤为适宜。
2、薏苡仁与茯苓:两者都能健脾利湿,且均归脾经,对于脾虚湿盛之证,常相须应用。但薏苡仁作用缓和,需要大量应用才见其效。薏苡仁性寒能清热排脓,入肺胃经,对于肺痿、肺痈、肠痈之证是为常用;且又擅长祛筋骨肌肉之湿邪,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等尤为适宜。而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又归心肾二经,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作用较好,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3、薏苡仁与冬瓜子:两者均能清肺肠之热,排脓消痈,为治疗肺痈、肠痈常用药。但冬瓜子上能清肺热,下能导大肠积滞,善于滑利大肠,故大肠湿热蕴积,大便不爽之证,用之更好。薏苡仁则功善健脾利湿,湿盛之腹胀、食少泄泻、痹痛、水肿、带下等,较为常用,对于脾虚湿滞者尤为适用;又因其性偏凉,能清利湿热,亦可用于湿热淋证砂石热淋;又擅长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能渗湿除痹,缓和挛急,风湿痹痛偏热者适用。
相关药品
四妙丸、风痛安胶囊、参苓健脾胃颗粒、前列舒丸。
相关方剂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三仁汤《温病条辨》、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药膳食疗
薏苡仁炖鸡:
1、功效:补益元气,美容护肤。
2、原材料:鸡1只,薏苡仁20g,绍酒、精盐、葱花、姜丝、胡椒各适量,橙子1个。
3、做法: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将鸡肉连骨切成约3厘米的方块,放入深锅内,加水约10杯,加入薏苡仁。先用猛火煮滚,继用文火煮2小时,以鸡肉煮烂能离骨为度,起锅前。加入备好的酒、盐、葱、姜、椒、橙子汁等调味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茎叶枯黄,果实呈褐色,大部成熟(约85%成熟)时,割下植株,集中立放3-4天后脱粒,筛去茎叶杂物晒干或烤干,用脱壳机械脱去总苞和种皮,即得薏苡仁。
炮制方法
1、薏苡仁:取原药材,除去皮壳及杂质,淘洗净,干燥,筛去灰屑。生品清肺热,擅利水祛湿,排脓消痈,多用于水肿,痹证,肺痈,肠痈。
2、炒薏苡仁:
(1)炒黄:取净薏苡仁大小分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2)炒焦:取净薏苡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喷水少许,灭净火星,取出,晾凉,晒干。炒薏苡仁健脾利湿。
3、麸炒薏苡仁:取净麸皮,撒在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倒入净薏苡仁,炒至表面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薏苡仁100kg,用麸皮10kg。麸炒和中健脾,用于脾虚泄泻。
4、土炒薏苡仁: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放入净薏苡仁,拌炒至挂土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薏苡仁100kg,用伏龙肝粉20kg。土炒燥湿健脾,止泻力强,多用于脾虚泄泻。
5、蒸薏苡仁:取净薏苡仁加水浸24h,蒸3-4h,蒸透后晒干(冬季须霜露1-2天后再晒干);或浸1-2昼夜,用大火蒸4h,边蒸边洒水(约每1h洒1次),蒸后,取出晾干。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饮片性状
1、生苡仁:参见“药材”项。
2、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浅黄色,偶有焦斑,微有焦香气。
3、麸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有麸香气。
4、土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挂土黄色细粉。
5、蒸薏苡仁:形如薏苡仁,破面角质样。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薏苡属植物薏苡。
形态特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一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二颖舟形,被包于第一颖中;第二外稃短于第一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而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一节,无柄小穗第一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二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但较小或有更退化者。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道地产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河北、辽宁等地。
,,薏苡仁的功能,薏苡仁的主治,薏苡仁的功效,薏苡仁的用法用量,薏苡仁的价格,薏苡仁的临床应用,薏苡仁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