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称刺齿半边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Pteris dispar (Pteridaceae)

分类学概念出处:Pteris dispar Kze. in Bot. Zeit. 6: 539. 1848; Cop. Polypod. Philip. 101. 1905;

异名:


植株高30-80厘米。根状茎斜向上,粗7-10毫米,先端及叶柄基部被黑褐色鳞片鳞片先端纤毛状并稍卷曲。叶簇生(10-15片),近二型;柄长15-40厘米,基部粗约2米,与叶轴均为栗色,有光泽;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5-40厘米,宽15-20厘米,二回深裂或二回半边深羽裂;顶生羽片披针形,长12-18厘米,基部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篦齿状深羽状几达叶轴,裂片12-15对,对生,开展,彼此接近,阔披针形或线披针形,略呈镰刀状,长1-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或有时急尖,基部下侧不下延或略下延,不育叶缘有长尖刺状的锯齿;侧生羽片5-8对,与顶生羽片同形,对生或近对生斜展,下部的有短柄,长6-12厘米,基部宽2.5-4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偏斜,两侧或仅下侧深羽裂几达羽轴,裂片与顶生羽片的同形同大,但下侧的较上侧的略长,并且基部下侧一片最长,斜向下,有时在下部1-2对羽片上再一次篦齿状羽裂。羽轴下面隆起基部栗色;上部禾秆色,上面有浅栗色的纵沟,纵沟两旁有啮蚀状的浅灰色狭翅状的边,侧脉明显,斜向上,二叉,小脉直达锯齿的软骨质刺尖头。叶干后草质,绿色或暗绿色,无毛。


国内分布:产江苏南部(宜兴)、安徽南部(祁门)、浙江(杭州、镇海、天台山、昌化、建德、龙泉)、江西、福建(厦门、南靖、连城、闽侯、延平、崇安)、台湾、广东、广西(藤县、临桂)、湖南(长沙洞口、宜章、宁远、安江)、贵州(江口、榕江、泪潭、罗甸、独山)、四川(重庆、泸县、峨眉山)

国外分布: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九州、四国、本州、琉球群岛)、朝鲜(济州岛)

生境:生山谷疏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