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巴东荚蒾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Viburnum henryi Hemsl.
分类学概念出处:Viburnum henryi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Bot. 23: 363. 1888, et in Bot. Mag. 137: t. 8393. 1911
异名:
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或半常绿,高达7米,全株无毛或近无毛;当年小枝带紫褐色或绿色,二年生小枝灰褐色,稍有纵裂缝。冬芽有1对外被黄色簇状毛的鳞片。叶亚革质,倒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或狭矩圆形,长6-10 (-13) 厘米,顶端尖至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除自一叶片的中部或中部以下处全缘外有浅的锐锯齿,齿常具硬凸头,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散生少数簇状毛,侧脉5-7对,至少部分直达齿端,连同中脉下面凸起,脉腋有趾蹼状小孔和少数集聚簇状毛;叶柄长1-2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4-9厘米,宽5-8厘米,总花梗纤细,长2-4厘米;苞片和小苞片迟落或宿存而显著,条状披针形,绿白色;花芳香,生于序轴的第二至第三级分枝上;萼筒筒状至倒圆锥筒状,长约2毫米,萼檐波状或具宽三角形的齿,长约1毫米;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6毫米,筒长约1毫米,裂片卵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与花冠裂片等长或略超出,花药黄白色,矩圆形;花柱与萼齿几等长,柱头头状。果实红色,后变紫黑色,椭圆形;核稍扁,椭圆形,长7-8毫米,直径4毫米,有1条深腹沟,背沟常不存。花期6月,果熟期8-10月。
国内分布:产陕西南部,浙江南部,江西西部(武功山),福建北部,湖北西部,广西东北部至西北部,四川东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及贵州东南部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山谷密林中或湿润草坡上,海拔900-2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