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文学名:印度羊角藤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Morinda umbellata L.
分类学概念出处:Morinda umbellata L. Sp. Pl. 176. 1753; DC. Prodr. 4: 449. 1830;
异名:
藤本、攀援或缠绕,有时呈披散灌木状;嫩枝无毛,绿色,老枝具细棱,蓝黑色,多少木质化。叶纸质或革质,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9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渐尖或具小短尖,基部渐狭或楔形,全缘,上面常具蜡质,光亮,干时淡棕色至棕黑色,无毛,下面淡棕黄色或禾秆色;中脉通常两面无毛,罕被粒状细毛,侧脉每边4-5条,斜升,无毛或有时下面具粒状疏细毛;叶柄长4-6毫米,常被不明显粒状疏毛;托叶筒状,干膜质,长4-6毫米,顶截平。花序3-11伞状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4-11毫米,被微毛;头状花序直径6-10毫米,具花6-12朵;花4-5基数,无花梗;各花萼下部彼此合生,上部环状,顶端平,无齿;花冠白色,稍呈钟状,长约4毫米,檐部4-5裂,裂片长圆形,顶部向内钩状弯折,外面无毛,内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管部宽,长与径均约2毫米,无毛;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裂片侧基部,花药长约1.2毫米,花丝长约1.5毫米;花柱通常不存在,柱头圆锥状,常二裂,着生于子房顶或子房顶凹洞内,子房下部与花萼合生,2-4室,每室胚珠1颗,着生于隔膜下部。果序梗长5-13毫米;聚花核果由3-7花发育而成,成熟时红色,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径7-12毫米;核果具分核2-4;分核近三棱形,外侧弯拱,具种子1颗;种子角质,棕色,与分核同形。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国内分布: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等省区
国外分布:
生境:攀援于山地林下、溪旁、路旁等疏阴或密阴的灌木上,海拔300-1200米